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台湾当前政治困境与身份迷思

http://www.CRNTT.com   2017-12-19 00:07:04  


 
  廖正豪先生认为“锁岛政策,一时之间或可让民众陷于激情,使当权者稳固权位,‘闭起门来做皇帝’,然而这种做法,将使台湾快速萎缩,最终在国际上销声匿迹。”

  其实,在此一客观现实背后潜藏着的便是台湾当局由“反攻大陆”到“自保”,再由“自保”到“台独”的心理转变过程。在我看来,这样的转变过程,其肇因主要有二:

  1、日据时代的烙印留存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实际统治台湾时间并不长(1895~1945),然而仅仅50年的时间就让台湾人日化教育深入骨髓,迄今难灭的原因却不可一味指责台民忘本。

  从文化的层面来看,中华三千年文明史中亦曾有数次举国沦陷,神州陆沉,然而中华文明传承却薪火相传,从未断绝的关键在于在近代之前中华文明始终能够保持着自身的先进性,从而使入主中原的历代异族政权最终被同化成“中华民族”的一员,匈奴西遁、突厥北逃、契丹泯灭、女真同化皆概莫如是。然而甲午战败、被逼割台,却全然不同于蒙元南下、满清入关;彼时中华正如李鸿章所说正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日人入台非但挟着武力上的压制,更严重的是其背后迥异于“中华文明”的西方“现代文明”。李登辉即曾在其书中直言“是日本让台湾完成近代化。因为日本的统治,台湾得以从传统农业社会蜕变为近代社会”,且认为正是“日本在台湾引进公众教育后,台湾人……逐渐摆脱儒教的束缚”,也因此为“现在,大概没有人会否认台湾是‘世界上最亲日的地方’。非但是经历过日本统治所谓的日文世代,就连年轻一辈也有很多是亲日派”这个说法而沾沾自喜。所以必须承认,50年的日据时期对于台湾不仅是历史层面的分离,更是文化层面的割裂与同化。这对台湾影响深远,甚至在光复之后继续发生作用,至今未曾稍歇。

  从历史的层面来看,台湾本岛最早被我中原政权纳入直接管辖是在清代。然而由于满清统治者是从明郑手中直接接收台湾并纳入福建省辖,其最大目的是出于避免台湾再次成为反清基地及隔离荷兰人势力的意愿。施琅在上书清帝的奏折中曾警告若轻弃台湾,则“内地之逃军闪民,急则走险,纠党为祟,造船制器,剽掠滨海”,并建议“是守台湾则所以固澎湖。台湾、澎湖,一守兼之”。②加之当时台湾偏处海外、人烟稀少,清政府对于台湾的开发意愿较低,各级派遣官员也多将赴台任职视为险途,不愿久留。故而在200余年的清治时期,台湾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闽、粤两地汉民自发的垦拓地而已。亦因此,台湾一直未在文教方面有过长足进展(清代仅有进士32名③),反而是民俗、宗教、戏剧歌曲等民间风俗通过信仰、戏曲而口口相传,并继而发展成富有台民自身特色的地方文化。就如台湾作家郑鸿生回忆祖母时曾写道的那样“我那不识字的祖母。她终其一生都是传统打扮,不太受现代化影响。她的安身立命来自传统社会关系与地方民俗戏曲,由此来确定她的身份与认同。与她一样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大半劳动人民,也都是以此来安身立命,传统的说书、歌仔戏、布袋戏、民俗信仰等是他们丰富的精神泉源”。④

  及至台湾被清政府在1895年割让于日本,台民之上层人士,富者内渡,士子返籍,一时之间台湾本便稀薄的文教土壤几近一空。故而日人抵台并正式展开统治之时,台湾的文教土壤等几乎是一片空白,加之日人在抵台初期对台民的抵抗运动手段强硬(例如1898年时任台湾总督府民政长官的后藤新平,制定匪徒刑罚令,将彼认为靠不住的台民皆以土匪论处,成群屠杀),强烈的震慑作用使得台民不再敢于武装反抗,使得日化统治更趋顺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