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赶超? | |
http://www.CRNTT.com 2016-05-07 07:32:08 |
新华网思客发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文章分析,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是什么?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中长期与短期的关系?中国经济赶超的驱动力是什么? 经济长周期与供给侧改革 文章介绍,从历史上看,供给学派是以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面目而诞生的。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6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策界占据主导地位,其提出的政策主张主要是针对大萧条,侧重于从需求面着手解决问题。由此,战后美国经济进入长达20多年的以投资和消费需求为先导的空前繁荣。然而,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即一方面增长速度下降,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持续的通货膨胀。在这个背景下,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供给学派应运而生。这个学派以反凯恩斯主义的面目出现,认为需求扩张已经走到尽头,美国经济要想走出滞胀,就必须提升经济的供给能力。这个主张不仅成为当时宏观经济学的主流,而且得到里根和撒切尔这两位主导80年代西方政治的保守领导人的青睐。事实也证明,供给学派的主张把握了当时美国滞胀的症结,为美国经济在90年代的再次繁荣奠定了基础。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看,供给学派是在美国两次繁荣的长周期的间歇期产生的,而经济长周期是由技术革新造成的。二战之后,西方国家进入传统工业化的高潮期,电气化是其主导,但它的能量到上世纪60年代末已经消耗殆尽,西方国家需要新一代的技术来引领经济增长。然而,此时的技术前沿已经被日本夺走;在随后的20年里,日本开创了微电子时代。在这期间,美国经济经历了痛苦的调整,最终,90年代兴起的以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让美国重新夺回了引领世界技术前沿的优势地位。 从发展轨迹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重复了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走过的路。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的20年里,日本经济以出口为导向,实现了年均9.2%的增长率。自80年代中期开始到2010年,中国经济也以出口为龙头,实现了和日本相近的增长率。特别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中国的出口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空前繁荣。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时期。一些经济学家悲观地预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一个长期停滞时期。他们的理由是,人类在过去150多年里发明的新技术都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但现在这样的技术已经非常稀少,目前盛行的互联网并不足以和这些技术相媲美。他们也许是正确的,但也可能忽视了一些正在酝酿的革命性技术。比如,电动汽车及其智能化一旦成为现实,就能颠覆性地转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再比如,新能源的开发也有可能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然而,悲观论者的一个观察可能是正确的,即发达国家再次进入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样的调整期。中国能否和当时的日本一样,成为这一时期引领世界技术前沿的国家呢? 供给侧改革必须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过60多年的积累,中国已经拥有了雄厚的工业和技术基础,而过去20多年的飞速发展,又为中国积累了世界历史上从未有的财富,两者结合起来,中国就具备了引领世界前沿技术的物质基础。而供给侧改革正是要消除中国成为技术引领者的体制障碍,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形成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技术革新的风险往往很大,因此,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方式一定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过去,中国的多数科研成果是科研院所完成的,“研发”中“研”的部分已经比较充分,但“发”的部分远远不够,其中最大的障碍是体制性的。如何在“发”的部分充分引入市场因素,是供给侧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引入市场机制不是说不要政府的作用。在科技领域,政府的作用是鼓励基础研究,重点则是“研发”中“研”的那部分。 处理好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文章表示,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提升中国的长期增长潜力,而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周期性下行阶段,因此,政府面临一个如何处理长期和短期关系的问题。事实上,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周期性因素。 在结构方面,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期。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中高收入水平,按汇率计算已经超过7500美元;工业化已经达到顶峰。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过程中,资源向生产率比较高的制造业部门持续转移,因而经济增长速度较高;当工业化达到顶峰之后,生产率进步比较慢的行业价格涨得更快,资源开始向低生产率部门转移,从而使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 在周期方面,中国经济受到国内外周期性因素的冲击。在国际方面,全球贸易增长缓慢,2015年更是出现了下降。这是21世纪头十年全球贸易飞速增长之后的一个周期性的调整。由于已经深入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次调整的冲击。在国内方面,目前也是中国自身经济周期的下行期。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经济经历了4次以7年为周期的规律性变动。1992年到1997年是第一个高速增长期,1998年到2003年是第一个低速增长期,然后又是一个7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目前正处在第二个低速增长期。 与1998年至2003年的低速增长期不同的是,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开始融入世界金融体系,经济波动将通过金融体系放大。在金融领域,对未来增长前景的乐观信心是市场稳定的基石。实施供给侧改革、特别是实施2016年五大任务中的前三个任务,必然涉及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如果把控不好,就会打击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