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性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央行在不作为

http://www.CRNTT.com   2015-02-23 09:48:06  


 
  总量性货币政策配合结构性政策,降低存量融资成本。如前所述,今年庞大的基础货币缺口决定了全面降准不可避免。但市场对央行是否会持续降息,什么时候再度降息的分歧仍然较大。去年11月的非对称降息有效降低了存量融资成本,有利于债务存续。但由于未能明显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对于降低新增融资成本的意义非常有限。如果央行后续不愿意进一步降低存款利率(不管是出于对中国经济增长仍有韧性的乐观判断,是出于银行对再度“割肉”的百般抵制,还是出于对银行盈利压力增加的适度考量),那么可能就需要央行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力度,以更好地定向降低新增融资成本。

  总量型货币政策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那就是能够迅捷、明确而充分地传递宽松预期。这就意味着,在经济过快下滑之际,央行仍然更可能采纳总量型货币政策。

  文章认为,当前经济放缓尚属可控,未及目标区间下限,倒是经济对就业的非线性冲击,可能成为央行再度祭出总量货币政策的催化剂。目前,中国就业形势总体无虞,但隐忧仍存。例如,企业盈利增速放缓,会削弱企业增加雇佣的意愿;政府稳增长预期减弱,会导致企业重新调整用工决策(更快地裁员,更慢地雇佣);经济下滑制约了服务业增长,会导致其就业吸纳能力下降等。2012年以来,无论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还是工业增加值中跟下游消费相关的行业增速都下了台阶。非制造业PMI中的就业指数也从2011年的相对高点开始出现系统性下滑。如果就业出现较大问题,那么政府容忍经济增速下滑的“定力”可能就会打个折扣。此时,常规货币政策传递的强烈宽松预期显得至关重要,因而更可能成为央行首选的应对之策。

  文章指出,货币政策中性并不意味着央行无所作为(漠视物价经济的螺旋下行),或者刻意矫正(纠偏经济金融中的错配失衡)。货币政策中性只是意味着,对于当前的经济增速下行和物价水平走低,央行会更多地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视角来评估。于是,中国央行在放松时点和量级上必然会慢资本市场半拍,这一预期差给资本市场带来震荡和调整也就在所难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