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西方和俄罗斯各自在纠结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4-12-31 09:45:47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欧洲国家普遍对这场危机不堪其扰的背景下于8月23日访问了基辅,规劝波罗申科在克里米亚和东部二州的问题上展现灵活性。虽然德国原则上仍站在乌克兰一边,这一动作却使得默克尔的角色在逻辑上已经类似于“慕尼黑阴谋”中的张伯伦和达拉第,而克里米亚则早已被国际媒体比作苏台德区。此中区别只在于一点:希特勒侵略前,英法两国对捷克负有盟约义务,而如今西方却并不对乌克兰负有这种责任,2008年对格鲁吉亚同样如此。
 
  西方对乌克兰危机“隔岸观火”,纵容了危机的恶化。用公投来决定是否独立并加入俄罗斯的决定,是克里米亚议会在30名“不明身份”武装人员劫持议会大楼后做出的,而且整个公投过程都在此类武装人员参与下进行。虽然很难说武装人员的存在压制了真实的克里米亚民意,但它毕竟为公投的合法性打上了问号。而且,乌克兰独立后克里米亚半岛一直存在独立倾向,却未能成功,此番俄罗斯发力它便迅速独立。俄罗斯还将其收入囊中,创下冷战后为数不多的吞并他国领土的先例。
 
  但欧美选择了绥靖和软制裁。奥巴马3月接受采访时坦承,华盛顿对莫斯科束手无策。但实际上他的潜台词是,美国不会理会俄罗斯的胡闹,也不会下血本帮助乌克兰。欧美显然在绥靖俄罗斯,只不过这种绥靖无法与二战前英法对纳粹德国的妥协等量齐观。当从荷兰出发的马航班机在乌东部上空被击落、“俄罗斯潜艇”的迹象出现在瑞典海域、法国石油巨头猝死莫斯科机场等意外事件纷至,欧美的舆情就给俄罗斯贴上了疑似始作俑者的标签。而10月末欧洲8国及北约紧急拦截26架逼近不同国家领空的俄罗斯战机,更是将这种不信任暴露无遗。
 
  普京的乏力
 
  当面对希特勒之流时,西方都有足够的担心作为理由来让他们采取“割肉饲虎”式的绥靖政策,或是奉行绝地反击的“杜鲁门主义”。但是,普京的俄罗斯却没有能力让西方产生制度面临存亡威胁的恐惧感。
 
  2014年9月初,奥巴马刚在塔林放出了北约将保卫波罗的海三国的承诺,俄方武装人员就上演了一出“跨境至爱沙尼亚抓人”的好戏,其间手榴弹爆炸引发的硝烟让爱边境百姓恐慌地以为战争又打响了。这种恐慌也体现在9月19日乌克兰、波兰、立陶宛三国防长签署的组建联合武装的协议上。然而,对于更广大范围的国家来说,这次越境袭击及其后续动作可能引起的是天然气断供、贸易利益的部分丧失、国家联盟关系中的责任义务履行等,这些都无法直接引发存亡之忧。
 
  对当下国际体系来说,俄罗斯所能带来的最大威胁或许在于它的核武库。但是,对于经历过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而且在1985年的日内瓦收获了“核战争中没有赢家”这一美苏共识的世界来说,普京及其将军们动辄拿核武器说事的动作最多也就是给国内民众提气的“漂亮话”。当然,说到核武器,不得不说俄侵占乌克兰领土确实给国际核体制带来了潜在影响。因为苏联解体之际乌克兰主动放弃了存留于自己境内的苏联核武器,并换得几大国对自己进行安全保护的《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虽然这一承诺并不具法律约束力,但眼下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受侵犯透露出一个信号:主动放弃核武器的落得个悲惨下场,主动拥核的却至今坚挺。这对国际核体制自然是一种动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