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郑永年:中国经济改革的风险

http://www.CRNTT.com   2014-07-08 09:32:12  


 
  第一个例子是金融改革。金融改革也涉及到金融平台建设、金融业者的培养和金融交易规则的制订。金融改革的主要问题就是结构的不平衡。结构的不平衡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主要是国有银行垄断问题。当民营经济已经是经济的半壁(甚至更多)江山的时候,还不存在服务于民营经济的金融结构。大型国有银行是服务于大型国有企业和少数大型民企的。用行政的方法要求国有银行服务中小型民营企业,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成功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建立服务于民营企业的中小型民营银行;要培养中小型民营银行,既要求适合于它们的市场平台,也要求服务于它们的市场规则。

混合所有制殷鉴不远

  如何入手来达成这样的结构(平台)改革?有效的政策就是利率自由化。从政策执行的角度看,利率自由化也容易做,因为这样会提供一个动力机制。不过,问题并不简单。简单的利率自由化,有利于大型国有银行。如果让国有银行利率自由化,结果必然会导致结构的进一步恶化,也就是导致国有银行垄断的进一步制度化。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金融改革方案,结果很可能是国有银行更大的垄断,结构更大的失衡。

  第二个例子是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被规定为中国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从改革的角度来说,也是经济结构转型问题,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均衡发展问题。这里既是市场平台问题,也是市场角色问题。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但大多数人都是从经济逻辑来讨论,忘掉了政治权力逻辑和市场本身的逻辑不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相持股,这是一个理想的说法。问题在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政治权力是不对等的。无论是国有企业让民营企业持股,还是民营企业让国有企业来持股,搞不好都会出现重大问题。

  人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形。第一种是民营企业持股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有企业持股民营企业。但这里风险巨大。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好的国有企业是不会容许民营企业来持股的;另一方面,坏的国有企业是民营企业不想来持股的。在这两种情况下,唯一的可能就是政府使用政治和行政权力,迫使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婚姻”。这里的风险有两方面。第一,如果通过政治和行政权力,让民营企业持股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大有可能都会被拖累,导致失败。第二,如果通过同样的办法来迫使好的国企让民营企业来持股,就会发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民营化浪潮一样,导致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同时,这种持股的红利必然流向那些和政府有关联的个人和企业,就是人们所说的“内部私有化”,而绝对不会流向普通老百姓,因此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平等。

  让国有企业来持股民营企业,结果又会怎样呢?结果会更糟糕。我们可以理性地假设,坏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一定是不会去持股的;国有企业要的是好的民营企业。不过,好的民营企业不太会自愿让国有企业来持股,甚至反对让国有企业来持股。但在现实中,民营企业很难抵抗,因为如果民营企业抵抗,其生存环境一定会恶化。国有企业必然会利用其和政府官员的关系,给民营企业制造种种麻烦,不让民营企业活下去。这不是虚构,人们可以去看看上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改造的故事。公私合营改造就是要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果,这个改革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就完成了,成功了。可惜,这不是因为民营企业的自愿改造,而是政治权力所致。当政府控制了民营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资供应和市场这两个环节,民营企业只有投降的份。
  至今,很多人都没有对混合所有制想得透彻。中国存在着不同所有制,也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这已经是现实。但并不能把混合所有制,简单理解为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互相持股。可以确切地说,如果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市场平台建设不好,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就不会平衡。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规则或者说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就遥遥无期了。

  总体上说,三中全会的《决定》是一个全面市场化的改革文件。中国的确需要一个优质市场结构。但如果政策执行不好,反而会破坏本来已经是不理想的市场,导致更糟糕的市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