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习近平访韩谈中国周边的认同危机

http://www.CRNTT.com   2014-07-06 08:55:02  


  中评社北京7月6日讯/学者于时语撰文《从习近平访韩谈中国周边的认同危机》认为,习近平目前的韩国外交,是邓小平在天安门广场“动乱”后面临的低迷国际环境中,于1992年不顾平壤反对与韩国建交的外交路线的延续,都是国家利益压倒意识形态考虑的明智决策。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打破北京新任领导人先访平壤再去首尔的惯例。如众多媒体热评,这是明显的外交信号,传递北京对金氏世袭政权的不满。我的看法更进一步:这表明北京认识到韩国主导朝鲜半岛的未来统一,是无法避免的历史大势。从这个角度看,习先于平壤访问首尔,代表北京为了国家利益而抑制自身党派利益的良性举动,值得称颂。这是因为任何强化或加速韩国统一朝鲜半岛的举动,都会伤害到执政的中共官方所信奉的意识形态。

  但是,习近平先于朝鲜访问韩国,也有相当大的不得已因素。这便是在华盛顿外交主轴转向亚太,和北京强化海洋领土诉求后,中国与许多周边国家的关系明显恶化,特别是日本,除了美国之外,近来还与越南、菲律宾以及印度等国加深政治和军事合作,而缅甸和柬埔寨等国的专制政体,都面临越来越大的内部矛盾。政治稳定和经济强大的韩国,于是成为北京在东亚不多的外交强牌之一。

  所以,习近平目前的韩国外交,是邓小平在天安门广场“动乱”后面临的低迷国际环境中,于1992年不顾平壤反对与韩国建交的外交路线的延续,都是国家利益压倒意识形态考虑的明智决策。

  由此回想到邓小平主政以来,强调国家利益而逆转了毛泽东自封“世界革命领袖”、由意识形态驱动的其他外交政策。除了不再“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最突出的就是停止向整个东南亚地区“输出革命”。其结果是此后20多年中,中国在亚太地区享受到良好的周边环境,极大地帮助了经济的高速发展。1990年代中期,民调甚至显示澳大利亚民众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对前者更有好感。

  曾几何时,这一良好周边环境出现了相当大的逆转。这里固然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包括华盛顿的外交转向。但是“苍蝇不叮没缝的蛋”,不得不看到北京自身的不少弱点。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