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被俄罗斯借重,中国如何应对?

http://www.CRNTT.com   2014-06-04 10:23:01  


 
  挣脱束缚?

  现在,当欧亚大陆北端再次出现自西向东的力量传导,中方面对俄方橄榄枝,至少应当保持足够的冷静。在学术界,对俄罗斯的“借重”保持警惕的论调在中国并不鲜见。只是,这仅仅是对俄外交中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显得更加重要。过去300多年的中国地缘史,教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同俄罗斯人打交道时的经验教训,更有中国开始同时面临自东南海上和西北、北方地缘压力导致严重战略损失的教训。经历了这些之后,中国地缘战略制定者绝不可能再让自己重蹈腹背受敌的覆辙。

  由于海洋空间的战略价值尚远大于北方和西北的内陆,故此北京自然将西北和北方作为后方,必须北和俄罗斯,以巩固中国的大后方,将地缘空间拓展的方向指向东南海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关系的最重要内涵也就寓于此。

  实际上,自中俄边境走向稳定之后,中俄关系大框架基本沿着“斗而不破”及至全面合作的主线在走,双方对彼此关系的处理都非常谨慎。1969年珍宝岛一战之后,中俄关系跌入两国边境线基本固化后新时期的谷底,陈毅等中共四老帅立即开始向中央建议考虑向美国靠拢的可能性。从这里可见,北京决策者在极力避免腹背受敌重演。但即便中苏两国在边境上陈兵那段最危险时期,双方也还是没大打起来。自此之后,共同面对西方压力的两国开始走近,将两国关系调整至极为符合当下国际战略框架逻辑的状态。中俄关系当下不仅是“抱团取暖”,甚至联手对周边地缘环境进行塑造,可谓其来有自。

  一方面认清俄罗斯外交的功利主义本质,另一方面又承认中俄关系在战略大框架下保持紧密的必要性,北京的对俄战略这些年基本上在遵守着这两点进行。双方关系的紧密无需赘言,中国在双边经济合作、军事合作和涉及中亚的地缘动作中基本上与俄保持“亲兄弟明算账”的策略,同时坚持将利益伸张的范围保持在俄可接受程度之内。

  这样一个大框架是思考未来中俄关系走势的关键。只要中国还面临西方地缘压力,就不会溢出这一大框架。不过,当中俄力量反差加大,中国面对俄罗斯转圜空间愈大,北京将可以在必须同时对俄和西方进行立场表述时取得更大自由。

  克里米亚问题上,中方立场表述一直持中立状,但客观上给了俄支持。这让中国在这场地缘风波中较好地照顾了自己的核心利益,既安抚了俄,又没有严重触怒西方。只是,中国未来极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届时要扮演相应的国际社会领导者角色,再面对诸如逾越国际法的行为时,就不能和稀泥了。所以,对俄外交更讲原则将是中国外交的一个课题。

  由于俄国力相对衰弱且愈发借重中国,中国没有理由将自己的立场总与其进行捆绑。当然,中方仍会坚持中俄战略合作的大框架,但中国会更多地谋求从这个框架中获得利益而减少其对自己的束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