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国制造业应避免零散式短期变革

http://www.CRNTT.com   2014-05-03 09:24:46  


 
  首先,中国企业认为其运营模式需进一步支持资源的灵活调配,从而适应需求的不断变化。

  在某些促进灵活稳健运营的关键领域中,中国制造企业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它们现在可以更加准确地体察到市场变化趋势,增强网络运营活动的透明度,部署模块化业务流程,并且深刻地了解本地文化差异。虽然如此,它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渗透到运营工作的所有环节,这说明中国企业仍有提升能力的空间。

  为了强化这方面的能力,90%的中资企业把2014年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运营模式上,而采取如此做法的美国企业只占71%。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最核心的关注点就是人才、技术、业务流程建设,以及政策框架和能力建设。

  其次,中国企业认为生产设施网络需要优化,例如搬迁或新建工厂,以减少经营成本、开辟新市场。

  制造企业必须要认真分析在哪里、以什么方式生产产品才能打入新市场,必须要提升反馈客户的敏捷度,同时降低总体运营成本。经过这样的分析判断后,企业往往会决定将生产设施由一国迁至另一国,或在新的市场中建立生产设施。对一些制造企业来说,生产选址主要取决于成本下降的幅度。

  2011年以后,37%的中国制造企业(等比例的美国企业)将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了搬迁,主要是迁往国内其他地方。同一时期,43%的中资企业(48%的美国企业)建设了新的生产基地,大部分也在中国国内。此外,40%的中国企业(26%的美国企业)正在考虑2014年生产活动的迁址事宜。

  中国制造企业提到最多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中国劳动力的每小时平均报酬已从2001年的0.72美元出现了迅速上涨,预计在2015年将达到6.31美元。

  这也说明,中资企业正期盼着新建生产设施能够带来新的增长机遇。40%的中企高管指出,开辟新市场的强烈意愿是其决定新建设施的前三大因素之一。43%的高管认为,该因素很可能也是企业未来搬迁决策的三大动因之一。

  这些发现说明,中国制造企业正在重复着美国同行的发展路径。美国制造企业如今正想方设法把生产基地向主要的需求市场——美国和中国靠拢,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客户反馈速度、缩短发货时间,而且还可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研究发现,降低劳动力成本虽是生产选址的一大决定性因素,但它已不再像美国企业过去那样是首要因素。换言之,对于美国企业,生产迁址正日益成为一种促进增长的战略,而非简单的效率提升之举。

  而就中国企业来说,尽管它们不断追求价值链的提升,但在生产选址中,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仍可能扮演主角。

  几乎所有(97%)的中方高管都表示,他们在未来12个月中将显着或大幅增加合同制造的比例,而有此表示的美国高管仅占66%。与美国同行相比,中国高管更有可能将合同制造视为其长期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缓解短期能力局限的一种手段。

  再次,中国企业认识到需要尽快弥补人才短板。生产企业不断聘用人才,但很多企业在一些关键岗位上仍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

  对于当今的中国企业而言,在面临着以下三项挑战的情况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前面已提到的工资上涨;二是劳动力老龄化导致工作技能缺失(中国15岁-64岁人口的数量将自2015年开始萎缩,新生劳动力到2020年将会比2010年减少30%);三是中国劳动生产率落后于很多工业化国家(比如美国工人的平均生产力水平是中国的3倍)。

  86%的中国企业自2011年以来不同程度地扩大了生产员工队伍,美国企业这一比例仅为72%。其中,37%的中国企业在招工时,新增用工大多为临时工或全职合同工,而非全职或兼职的小时工。

  七成的中国高管表示,2014年企业将继续聘用和增加生产人员队伍,首先是增加全职员工的数量(69%),其次分别是合同工(60%)和兼职员工(51%)。

  尽管招聘力度很大,但调查发现,中国企业总体上各岗位都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差距,这类企业的数量明显多于美国。更多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人才匮乏是企业下一年度实现增长目标的最大挑战,其比例几乎是美国高管的3倍(26%vs.10%)。为了弥补差距,69%的中国企业很可能会采取将绩效奖励同个人业绩和企业利润挂钩的方式,60%的中国企业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与福利政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