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回望一战百年 1914年的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14-03-19 10:41:14  


一战百年,昔日欧洲已改称欧盟。
  中评社北京3月19日讯/上海东方早报今天登载张明扬的文章《回望一战百年 1914年的世界》指出, 民族主义是个说不清的难题,但塞尔维亚人或许慢慢开始明白,怀着南斯拉夫民族独立梦想的他们一战前刺杀了斐迪南大公,无比激动的参加了一战,用血泊中的欧洲作为代价在战后得偿所愿组成了南斯拉夫,可到了今天,寄托着当年梦想的南斯拉夫早已在民族仇杀中灰飞烟灭,一切都回到了百年前的终点,塞尔维亚仍在民族主义的狂想中煎熬。

  1914年8月4日,英德开战那一晚,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注视着伦敦白厅的灯光逐渐熄灭,他一声叹息:“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

  一战前的欧洲,承平日久,自1871年普法战争后,欧洲远离大规模战事已逾四十年之久,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将这一时代感怀为“太平的黄金时代”,“正走向最美好的世界”。

  这并不是一场预期中的战争,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暗杀事件是历史上偶然事件引发全面战争中最突出的例子。战前一个月,没有任何国家的外交部曾预测到任何麻烦。即使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也没有多少人可以想到,仅仅四至五周后,射向斐迪南大公那两颗子弹竟然引爆了整个世界,霍布斯鲍姆很刻薄地将这所谓的一战导火索称之为“一个无能的学生恐怖分子在欧洲大陆被遗忘一角的行动”。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迥然相异的是,一战并没有众望所归的祸首,尤其缺乏希特勒、东条英机这样对于战争有狂热情愫的特殊人类,即使是平日爱好虚张声势的德皇威廉二世,当战争真正来临时也曾迟疑胆怯。战争爆发的真相可能更接近于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所说的:“一战是根源于一种越来越恶化,而且逐渐超出各国政府控制能力的国际形势。”最为凶险的是,当时的列强不自觉地接受了政治势力理应随经济实力无限扩展的观念,这显然是一种很安分的“普世价值”,比如当时德国民族主义者的口号就是“今日德国,明日全世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