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德国人是如何用文学反思纳粹的?

http://www.CRNTT.com   2013-08-31 08:47:57  


 
  法治原则同样在另一桩公案上也得到了体现。话说目前德国境内最大右翼党派当属成立于1964年的德国国家民主党,其成员具有反犹、排外和暴力倾向,纳粹主义特征明显。目前,该党已进入两个联邦州(原东德部分)的议会并拥有少数席位。既然是合法组织,国家一视同仁,按照党派组织的相关法律还得给予资助。但另一方面,由于其纳粹主义的倾向以及和新纳粹暴力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党处于德国宪法保护局(对内情报机构)的严密监控之下。鉴于其所散布的思想和从事的活动已严重涉嫌违法,本世纪初,联邦政府、议院、参议院顺乎民意提出取缔国家民主党的动议,但之后在联邦宪法法院的听证会上,出庭作证的几位国家民主党干部被证明是宪法保护局的线人,因此他们的证言很难被采信。由于程序上的问题和缺乏有力证据,宪法法院最终做出裁定,中止取缔该党的议案。在此期间又有几次有关是否取缔该党的讨论,但都无果而终。支持取缔一方的观点毋庸赘言,值得玩味的是反对取缔一方的观点。除了右翼团体和成员反对外,保守党、自由党和绿党都有政治家持不同观点,认为取缔并非一了百了的解决方案。在他们看来,取缔只会使该组织成员转入其他右翼团体或转入地下,监控起来更加困难,这无法从根本上阻止右翼思想的传播和遏制暴力行动,甚至可能造成反弹。不要以为这是同情者们找出的借口,就连现任德国犹太总会会长施皮格尔也持类似观点。禁也不是,不禁也不是,真是骑虎难下。归根结蒂,只要有纳粹思想的土壤存在,类似的极端势力就无法消失。可是要标本兼治,又谈何容易?

  国家必须遵循法治原则,按规章办事,学者辩论必须有凭有据,字字斟酌,可民众私下里谈起纳粹这一话题,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就比较心直口快了。右翼分子在啤酒馆里关着门大放厥词自不待言,普通百姓遇着个合适的机会,自然也会一吐为快。例如前文中的几次大辩论一经媒体传播,自然会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较之政界和媒体表现出来的激动情绪,平素里和德国人聊天,感觉他们对这一话题似乎已经可以泰然处之。除了少数右翼分子,大多德国人对纳粹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这和战后占领国的“再教育”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至今中小学历史课本里,第三帝国、大屠杀、侵略战争这段历史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大,语文课本中反思文学也有不小的比例,课外还组织学生参观集中营旧址和博物馆。就连我等“外国人”赴德参加会议或进修,主办方也会见缝插针地安排,例如达豪和布痕瓦尔德两个集中营旧址我都是这么被邀请去的。听着导游的讲解,那些德国人和我们这些客人一样表情严肃而沉痛,据我观察,其他的本国“游客”大多不是“单位组织”,而是自愿前往接受教育的,有些人还当场敬献鲜花,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产生由衷的敬意。如果说前总理勃兰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下跪之举颇具戏剧化色彩,难免有“做秀”之嫌,那么眼前的这些德国人则不能怀疑他们的诚意。

  除此之外,文学、影视作品也在反思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不小的角色。许多作家围绕着战争和独裁统治写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铁皮鼓》、《德语课》、《朗读者》,此类作品问世之后总能激起全民阅读浪潮,有些已经成为了经典和书店里的长销书。根据作品改编或原创的相关题材影视作品也总是能够赢得观众的共鸣,而像《朗读者》和《辛德勒的名单》这样非德国本土制作的影片也能够在德国获得不俗的反响。但有件事儿却颇有意思,《拉贝日记》以及根据这部书改编的电影在德国没什么人买账,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了为数不多的几篇书评和影评才明白德国人为何不喜欢这部作品,原来拉贝本人曾是纳粹党员,这样一个 “好纳粹做好事”的故事不符合德国人的口味,主流意见认为过分宣传这样的故事于反思历史不利。我也私下问了一些德国友人,不少人也赞同这一观点。虽说这不免矫枉过正,但事实放在那里,颇耐人寻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