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台湾学者吴东野:两岸政治对话路径再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3-07-17 00:23:17  


 
     排除两岸政治对话障碍的思考

  两岸政治对话涉及许多主客观的复杂与多变因素,过程不可能顺畅无阻,短期内也有重大突破。美国对两岸政治谈判的态度与民进党僵化的大陆政策,让马英九涉入两岸“深水区”的顾忌增多,遑论两岸政治互信原本不足。美国因素若无法排除,或设法减少美国阻力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未来即便两岸政治对话交付民间与学界推动,也不会有太大的成果。今年2月下旬的“连胡会”,胡锦涛、连战“两岸若仍相互猜疑,和平就难以落实”的说法,确信“只要始终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与决心,两岸就一定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胡主席认为凭着两岸中国人的智慧,“有心”就必然能找到解决两岸政治分歧的办法。

  问题在于,马英九即便“有心”推动两岸政治对话,但因其个性与外在环境压力,导致两岸突破政治关系僵局的机率太低。马英九经常想面面俱到,结局通常是顾此失彼。现实政治环境逼使他必须平衡蓝绿两党冲突,对外还要抗衡中美两强的压力。尤其,马英九本人并不热衷(但也未必反对)两岸民间对话,因此面对两岸政治对话的复杂议题,自然能拖就拖。

  基于马英九未来三年难有惊人之举,北京此时鼓励两岸民间智库推动两岸政治对话,确有现实上的需要。对台湾而言,两岸政治对话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双方具备最起码的政治互信基础,目前两岸尚未互设官方代表机构,两岸决策高层亦无适当的见面场合与机会,建立私谊与增强互信的难度很高。因此,两岸尽速透过协商互设代表机构,或可藉此踏出两岸非正式政治对话的第一步。关键在于,两岸谈判互设代表机构的同时,必然难免涉入政治定位的“深水区”。马英九曾公开澄清,两岸互设机构具高度政治意涵,但绝对非外交“使领馆”。这样的说法确实有助于两岸的后续谈判,却没有解决“一个中国”的问题。两岸互设代表机构无论是民进党中央强调的“两岸是‘国与国关系’”说法,主张互设办事机构必须援引“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或是部分学者认为,台湾驻北京代表不能自我限缩为“办事处代表”,都可能需要经历艰难的谈判过程。

  北京与台北官方如果愿意授权两岸学者与智库扮演催生政治谈判的角色,可能需要先厘清几个问题:

  (一)学者智库研究成果的去处?两岸学术界为解决两岸政治问题,其实早已进行所谓的“二轨对话”。以张亚中教授为代表的“两岸统合学会”和余克礼所长领导的“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近年来就已多次合作举办《两岸和平发展路径学术研讨会》,为两岸强化互信做到扎实工作,也累积许多宝贵经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