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教育改革不宜摸着石头过河 | |
http://www.CRNTT.com 2012-09-19 11:48:31 |
其次,要培育生命力、道德力和创造力,一种民主和自由的氛围十分重要。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民主应用在教育上有三个最要点”,即“教育机会均等”“宽容和了解”和“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对最后一点他指出,“专制生活中可以培养奴才和奴隶,但不能培养人民做主人”。他还写过一篇“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提出一种快乐教育的理念,指出“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态,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 如今在计划生育的国策之下,中国儿童其实面临的是忽视和期望太切的双重夹击。一方面,每一个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同时也承受着家庭的殷切期望。另一方面是教育的规模化和批量化,学校和老师不可能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倾注大量心思,惯常性的忽视在所难免。在校园氛围较为民主、自由的社会,学生自己组织的兴趣小组和社团可以用友爱来替代家长式管理,而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一方面限制了自生自发的学生团体的成长,另一方面又无法提供充分有效的家长式关爱。 第三,教育的过程是帮助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意味着突破自我中心的狭隘意识,学会同情、关爱和追求公共利益。共和主义鼻祖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写道:“共和国乃是人民的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正义观的一致和利益上的伙伴关系而形成的共同体。” 因此,共和国的公共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共享的正义观和对共同利益的理解与体悟,使他们成长为共和国的公民。 但今日中国的最大问题,就是公共利益在权力和金钱双重夹击下的瓦解。这一方面体现为权贵阶层的移民和自我隔绝,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校园里模仿官场形成的科层和等级秩序。正如许多病人如今不送医生红包就不敢躺上手术台一样,许多家长也担心送礼不够孩子在学校就得不到妥善照看。 上述问题大多是更大范围的政治社会问题在校园中的投射,单靠教育体系自身的改革是无法加以解决的。因此,教育改革需要政治与社会改革的支持。但教育体制的某些改革还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并在长时段里改变未来社会中坚的品行与思维方式。比如,使教师享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和职业前景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惟有当教师自身享有尊严、自由和独立品格时,才能指望他们培养出真正品学兼优的公民。而只有当教师不必看领导眼色、不用依靠家长们的“小恩小惠”、只凭自己的才学和师德就能谋求职业发展的时候,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形成。 【相关阅读】教育去行政化破局难(2012年9月17日 《新世纪》 王箐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教师节前夕表示,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改变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并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方向一致。2010年2月,温家宝在和网友在线交流时首次表态,高校最好不要设行政级别。舆论也掀起一波要求高校“去行政化”的热潮。不少学者认为,目前学校行政化趋势日益严重,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下严重缺乏办学的自主性,各学校个性不足、共性有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便尖锐地说,中国内地虽然有上千所大学,但无论北大人大,其实都是“教育部大学”。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