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唐逸鸿:胡温十年的政治棋局

http://www.CRNTT.com   2012-09-10 10:09:48  


 
制肘之下的僵持

  细数起来,胡温班子上台,可以说是中共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常接班”。但是,各方平衡妥协组成的新班子,并没有成为一个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既没有提出明确清晰的“奋斗目标”,也没有显示出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甚至都很难看到他们形成“合力”去推动什么事情。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转变发展方式等等这些口号,最多只是一个大方向。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中国的改革要怎样突破障碍向前推进,看来并没有达成一致,甚至也没能找到一些可以着手尝试的共识。

  本来,意见不一致并不奇怪。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在争论中进行的。但是,作为掌握中国最高政治权力的“领导集体”,新班子有责任寻找共识、达成妥协,并抓住时机推进改革,而不能在争论和制肘中停滞僵持、无所作为。中国的改革有如汹涌急流中逆水行舟,急迫的形势下没有任何歇息徘徊的机会。意见不一是一种现实,但停步不前的却不是一个选项,这是他们的职责。

  到了后期,改革问题上的分歧制肘逐渐演变成激烈的争论和公开的角力。体制内,一方打横炮、求突破,另一方划界线、憋马脚。仕不走仕道,踱起了方步;象不走田字,想方设法要挤进九宫内层。体制外,则不再遵守任何规则,没过河的卒子横冲竖行,想尽办法弄出动静来,另一方则动不动车马仕象全排在河边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压过河去平息事端,维持稳定。在这样的角力中,改革似乎一时找不到方向,也失去了动力,只是在令人忧心的停滞僵持中,维持着一种暗流涌动的表面“平衡”。

  温家宝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是每个政治人物都需要的历史感。

  将来的人们回头看历史,一定会痛惜1990年代初以来这20年改革的停滞。这其中的原因,可以留待历史去评判。但是,这种停滞所积累的问题和耽误的时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中国改革走到现在,政治体制已经完全成为矛盾的中心和问题的焦点。不触及政治体制,改革将寸步难行,发展也无以为继。当然,政治体制改革是十分困难的,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照搬,也不可能靠什么轰轰烈烈的“运动”来完成。引进几句口号、宣扬某种“价值”、坚持什么“主义”、划清几条“界线”,都远远不够。需要有开阔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全面的规划和细致的措施,长期奋斗,代代传承,才有可能取得成效。但是,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有当年杀开一条血路的勇气和魄力,勇敢启动这个进程。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充满风险,但攸关现代化的“春秋大业”,无法回避,也不能拖延。

  作者是中国旅美学人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