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重庆戴笠公馆“蝶变”记 | |
http://www.CRNTT.com 2012-08-20 14:14:50 |
差距,让戴笠公馆加速“改版” 短短5年时间,“棒棒公寓”摇身一变,成为了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06年6月10日,那一天,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也就是那一年,全国各地的不少古老民宅、旧厂房、旧仓库,“变身”设计室、画廊、美术馆。它们,成为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景点、新高地。 “不比较还不知道,一对比,就看出咱们的步子迈得太慢。”市文资公司相关负责人感叹,当时,在全市文物建筑最密集的渝中区,虽然坐拥3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31处市级文保单位,24处区级文保单位,却只有3处国保单位和3处市级文保单位对外开放,“可以说,文化产业对它们来说,还是个比较新鲜的名词。” 市文资公司的“智囊团”,将触角伸向了全国各地,他们急切地期望为巴渝老建筑找到一条“重生之路”。 当时,在上海,老建筑石库门经改造建成的“新天地”,已成为沪上极具特色的文化商业区,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在北京,最后一批四合院得以保存,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亮点,许多国内外旅游者点名要坐三轮车、逛胡同、看四合院。 在浙江横店,仿古影视城成了影视大片的制造基地,并且带动了庞大的产业链条。 最让他们感触的是,在近邻成都,“锦里文化街”更是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文化消费的中心,号称外地人到成都“非去不可”之地。 2007年的初夏,如何保护利用戴笠公馆,正式提上了日程安排。 当年,市文资公司向市政府递交了一份《关于保护开发历史建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报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从此拉开了老建筑保护向文化产业重组方向发展的序章。 第二年,市委市政府投入800余万元,对戴笠公馆这处抗战时期赫赫有名的建筑,进行全方位改造。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