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美知识界对中国崛起认知的变迁和中美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2-02-20 09:24:26  


 
第五期:金融危机后

多元和复杂的认知和合作意愿的加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不景气日益严重,而中国在经济危机中仍然保持高增长的势头,美国知识界对于中国崛起和所谓的权力转移(power transformation)的讨论的现实意味空前加强。至少在经济总量方面,美国的知识界的普遍认识是中国将会在21世纪的前半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知识界中关于中国崛起的讨论的层面扩展到全球,从国与国关系层面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层面,参加讨论的主体中加入了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

  首先,自由主义悲观论有了新的发展,所谓的“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讨论在西方知识界浮出水面。讨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是不是意味着威权主义国家的胜利和自由体制的失败。代表人物有阿扎尔.盖特(Azar Gat)等。

  同自由主义悲观派进行争锋相对论战的是自由主义乐观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普林斯顿教授埃肯拜里(John Ikenberry)和著名媒体人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中国面对的国际秩序与以往的崛起大国有根本不同,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美国,而是西方中心的体系,该体系具有包容崛起大国的巨大能力。

  尽管有上述论战,主张中美合作的呼声在知识界中的讨论中比较突出。现实主义乐观派创造了中美国(Chimerica),两国集团(G2)等名词主张在中美合作中保持美国的国际地位,自由主义乐观派则主张用国际机制中的中美合作来规范中国,以确保美国的优势。奥巴马政府虽然在对中国的外交中交替出现合作和摩擦,但是合作的一面大于摩擦的一面,

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的智力博弈

  从上述简单回顾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外交决策和知识界讨论的起伏变化构成了一定的呼应。第一时期相关讨论较少的情况同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对华忽视的情况相对称。第二时期现实主义乐观派和自由主义乐观派的抬头与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的“接触”政策相呼应。第三时期即将成为布什政府高官的学者们的有限悲观派抬头同布什政府将中国定位为“战略对手”相呼应。第四时期布什政府的国际重心转向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美国学术界对于中国的讨论的主流被中国问题专家所占据,乐观论升温。第五时期金融危机发生和美国反恐时代走向尾声,美国政府开始将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中美之间合作与摩擦的现象交替出现,美国学术界的相关讨论呈现悲观论和乐观论相互交替的现象。

  从冷战后20多年时间的美国知识界对于该问题讨论的轨迹来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多元和逐渐理性平衡的趋势,只要这种趋势能够保持并同政策界保持良性互动,美国的对中国政策就不至于走向极端,就有理由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抱希望。当然中美关系的未来还同样需要考量中国方面的知识界和政策圈的主流方向,中美关系的未来更多地将取决于中美双方的智力交锋和互动,而不是纯粹的实力较量和战略设计。

  作者是日本新舄大学大学院现代社会文化研究科准教授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