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蔡昉:“未富先老”时代即将到来

http://www.CRNTT.com   2011-04-11 11:09:06  


 
  时代周报:这就是说“十二五”期间中国社会将走向“未富先老”,而经济发展走到了“刘易斯拐点”,中国的经济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

  蔡昉:最大的挑战就是人口的机会之窗过早关闭的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无法提高,经济增长难以保持。历史上并不缺乏这种例子,比如日本1990年以后的经济增长乏力,根本原因就是其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不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也是不错的。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资源重新配置。劳动力的流动,实际上是构成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部分。仅仅是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对1978年-1998年期间GDP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就达到21%。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从而转移速度的减慢,劳动力重新配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淡化。目前经济保持高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是资本的投入,其实全要素生产率对这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下降的。

  所以“十二五”期间要想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下工夫。深化体制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技术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十二五”亟须转变发展模式

  时代周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否一个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现在很多专家和媒体都在说“十二五”之变,结合当前的发展阶段,您觉得这个“变”主要是指什么?

  蔡昉:其实根据历史的经验,一个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一路凯歌前进,顺理成章地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而是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所以中国的情况也并不特殊,一方面是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另一方面新的比较优势尚未显示出来。对当前中国而言,既要保持支撑经济增长的现有因素,又要挖掘新因素。政策上立足在最大限度延长既有比较优势,避免休克式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迎来新的比较优势。那样的话,中等收入陷阱并非宿命。

  中国已经迈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比较优势必然有变化,外需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世界性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复苏缓慢,美国“无就业复苏”及保护主义抬头,都将抑制中国出口的增长。中国经济要顺应发展阶段变化的客观要求,应对这个特殊的国际经济变化趋势,迅速转向以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拉动的增长模式,才可能实现再平衡,获得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而且就国内条件讲,要实现这种转变可谓恰逢其时。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与现行的产业结构是适应的。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日均消费在2美元-20美元的“中产阶级”人口占比为66%,消费总额占79.2%。这个群体占总人口比重很大,而且收入水平较低。他们的消费需求主要是相对低端的消费品,而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乃至出口结构正好与这种需求相适应。这个群体占总消费的比重较大,随着这个群体本身也会继续扩大,其消费需求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支撑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因此,内需扩大是有潜力的。扩大内需可以继续利用现有产能,为产业结构调整赢得时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