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李华芳:改革是怎样失去共识的

http://www.CRNTT.com   2011-03-27 09:52:13  


 
  这种“疏”的策略在中国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尽管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就被发明,并且获得很高的评价,但与此相关的政治上“禅让制”却与威权格格不入。

  所以回过头来看“两会”期间被广泛讨论的下一步改革问题,或者“十二五规划”问题,其实都涉及所谓改革共识在哪里的问题。但这可能是一个问错了的问题,也许更应该问的是,在威权体制下,怎么会出现前三十年所谓“改革共识”,尤其是对增长性战略的共识。用增长换稳定,只不过是威权政府采用的成本较低维稳手段,而这一手段在当时恰好切合了一穷二白的经济底子,增长战略具有的维稳含义恰好符合了老百姓对收入增长的渴求。邓小平理论因而获得了政府与民间的“共同支持”,所以形成了改革共识。

  但这种历史的巧合与真正的“共识”可能是两回事。事实上中国的改革有没有出现过所谓共识是存在疑问的。邓小平改革对于威权政府而言,是出于维稳之考虑,而对于民间社会而言是致富的考虑,这两种目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共识,只是在表面上采用了共同的市场化改革手段而已。这种碰巧采用相同手段,与共识有很大的差别。

  表面上看,两会中,政府降低经济增长目标和许诺将在民生保障方面加大投入,并下决心缩减贫富差距,是回应了民间社会的改革诉求,是一个相互妥协的结果。但仔细来看,并非如此。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政策制定过程依旧是非参与性的。这种表面上的政策看起来是一种回应,但却掩盖了真正的民间社会的诉求。对决策以及在具体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参与”诉求被忽视了。这意味着,表面上的合意并没有真正消弥分歧,因为对于威权政府而言,其目的在于维护统治。也就是说,假定存在一条统治曲线,对于威权政府而言,所有可行的变动是沿着这条线进行移动。但对于民间社会而言,其目的在于改变统治曲线的形状,甚至移动统治曲线。这是本质上的不同。

  在两会期间呼吁十二五规划重新凝聚改革共识,这或许是一种过于一厢情愿的设想了。因为对于威权政府而言,政治无竞争条件下,稳定压倒一切。而新一轮的改革如果注重增长战略,那么带来的边际效果已经很低;如果采用分配战略,那么必然意味着“没有共识”,要么向威权妥协,要么被威权压制。而对于终结威权统治走向新体制的改革,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存在这种平稳过渡的改革共识。中国维稳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思想库报告》主编,【读品】出品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