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自欺欺人的石油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10-09-28 09:20:07  


全球找油的策略实际上是"你从远处买一桶油,为他人腾出一桶近处的油"
  中评社北京9月28日讯/导语:中日“钓鱼岛风波”已告一段落,但一场关于中日能源领域竞争的讨论却似乎刚刚揭幕。各国都将石油作为战略资源,但如何平衡能源安全和商业利益?所谓石油安全,对普通消费者是否有实在意义?揭开民族主义的“外衣”,也许能看得更清楚。

  ※战略资源梦魇:圈地挖油保安全

  石油安全:全球市场供给比自给自足更重要

  与“粮食安全”相似地,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能源安全”依然是个深入人心的概念。至今,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各石油消费大国都有“战略石油储备”,但期望以拥有更多的油田来保证石油供应的自给自足,并非一个靠谱的假设。其原因之一,是这么做不仅不现实、而且不划算。2005年,中国曾与印度竞争西非油田主导权,甚至为了获取安哥拉的石油合作项目付出比印度高出10倍的代价。

  2007年资料显示,美、日、德的政府和民间石油储备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9天和117天的石油消费,但与此同时,这三国的石油进口量占到了全球总进口量的43%(2004年前后数据)。即使石油储备再充裕的国家,更靠谱的能源政策也是保证稳定的原油供应而不是掌握尽可能多的油田资源。但这个供给并非“从自己的油田到自己的国家”,而是国际原油市场的稳定供给。

  国际原油市场只要畅通无阻,就能保证以市场价买到油

  有观点认为,掏钱在国际上买油,肯定不如把把油田揽到自己手里开采。事实情况是,在成熟的国际原油交易市场,无论原油在何处、被谁开采出来,绝大多数都会被放到国际原油市场上进行交易,而国际油价常受各种“机会成本”左右(比如受美元汇率波动影响),仅靠掌握更多的石油并不能对油价产生太大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拉格朗.拉詹就指出,能让世界各大石油消费国最恐慌的,不是价格高涨、而是整体市场崩塌从而被迫自给自足。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取再多石油资产所有权也是无济于事。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爆发初期,国际油价一直维持在15-20美元/桶,1979年伊朗革命爆发后一度暴涨至80美元。但事实证明,虽然当时大部分石油产量都掌握在少数几个石油输出国组织手里,但由于市场并没有封闭,随着危机过去,油价便回落到原有水平、且保持了20年之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