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特色“诺奖”如何走向国际

http://www.CRNTT.com   2010-03-11 12:08:21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与夫人
  中评社北京3月11日讯/季羡林一去,中国文坛似乎寂静了许多,在一个集体性呼唤大师的时代,我们究竟如何是好,而作家们又何去何从呢?作家二月河先生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应该设立国家级的文学大奖,也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诺贝尔”文学奖。国家应该用这种重奖的形式,表达对原始创作的尊重。据说由此可以让作家们焕发创作热情。(3月9日 中国网)

  许多国人一见到“诺贝尔”三字,难免大动肝火。但是我看设立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学大奖并不是什么“垃圾建议”。不仅如此,这还是很有必要的一项举措。但是在建立“国家最高文学奖”之前,笔者有个疑问:我们这个国家文学奖究竟要如何走出国门,成为中国特色的“诺贝尔”文学奖?

  建立一个国家最高文学何其容易,但是要建成中国特色的“诺贝尔”又何其难!容易是因为我们文化界的优势就是可以“集中力量”,文化部一纸文书,作协一声号召,电视台一宣传(当然最好是请中央电视台前来助阵)作家们就开始“排排坐”,大家一唱一和,就“生米煮成熟饭”了。难就难在如何让全国人接受、承认,如何进一步赢得国际的认可?

  想想评奖的时候各位作家挤的头破血汗,削尖了脑袋往里面钻,仅是为以后在自己书上印上一个“XX届国家最高文学奖获得者XX”这样恰浅薄的目的就觉得悲哀。而且如果没有别人的认可,我们搞出这么些名堂来有什么意思?那样不就是以前说的“关起门来搞建设“吗?有人说,外国在评“诺贝尔”的时候歧视咱们,我们不和他们搞“混搭”。这种思维无疑是盲目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