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困惑 香港能发展知识型经济吗

http://www.CRNTT.com   2009-06-24 07:40:55  


香港对于发展目标期望太多努力太少
  中评社香港6月24日讯/资深评论员宋小庄今天在《文汇报》发表文章“香港发展知识型经济的困惑”。作者表示:香港回归以来,“产业”之说,“中心”之论,不知凡几,终成泡沫。即使成功,对GDP助力若何。香港太过浮躁,过于肤浅,失之浅薄,沦为流俗,徒增困惑。 文章内容如下:

  6月22日,行政长官发表《发挥潜力迈向知识型经济》。同日,因应金融海啸由行政长官设置的经济机遇委员会召开最后一次(第五次)会议,提出多项措施,在香港推动教育、医疗、检测认证、环保、创新科技、文化创意等六项产业。 

  上述产业,政府认为都是知识型经济的产业。根据行政长官和经机会的意见,香港“具有优势”,可以“发挥潜力”,“都建基于香港品牌的软力量”。只要经机会提出具体建议,政府在政策上作出适当的扶持和配合,加上香港品牌的力量,就会有“事半功倍发展”。 

             教育和医疗难称产业 

  对政府而言,教育和医疗绝不是产业。在2009-10年度预算案中,教育经费是538亿港元,卫生经费是357亿港元,分别占经常公共开支的22.3%和14.8%,故只能称之为花大钱的“事业”。政府之所以要将“事业”发展为“产业”,无非是:(一)创办私营大学,建立私营医院,按高于成本收费盈利;(二)在公营大学和医院中,增加自费的比例。 

  果如是,则自费的学生和病人主要只能来自内地和海外,而非来自本地。如要求本地学生和病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自费求学、自费求医,势必引起公愤。如来自内地和海外,则有能力付费才来,无能力就不来,两相情愿,并非没有可能,但必须作具体分析,不能天马行空。 

  以香港有基础的医疗服务为例而言,根据2005年《创设健康未来—检讨日后医疗服务模式讨论文件》的安排,香港的医疗服务分为基层医疗、医院服务和特别医疗服务三层架构。香港的一般诊所、家庭医生等基层医疗服务对内地和海外自费病人没有吸引力,第二层医院服务和第三层特别医疗服务才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政府已预留四幅土地供申办私营医院之用。 

             提升自身竞争力是关键 

  但有一定吸引力未必就有竞争力。据医管局统计,目前香港公营普通病房平均成本是3290元/日,专科门诊平均成本是740元/次,急症服务平均成本是700元/次。上述价格成本偏高,还没有考虑作为产业所必须添加的利润。内地名院、名医门诊远低于上述费用,内地住院加上家属陪伴也远低于上述费用。上述种种费用,也高于台湾和新加坡,香港缺乏竞争力。 

  目前,香港唯一有竞争力的医院服务是妇产科,内地孕妇趋之若鹜。香港的妇产科属于世界先进水平,每千婴死亡率为2.4人,比日本2.8人,澳洲5.0人,英国5.1人,美国6.9人和内地(城市)8人都要强,但这并非内地孕妇来港产子、香港有关中介服务红火的主要理由。主要理由是有附带价值:(一)避免超生罚款;(二)子女取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资格。如以妇产科作为各专科的标准,可以生意滔滔,恐是美丽的误会。 

  至于特别医疗服务的对象,是危重病人,如内脏骨髓移植、婴童大肿瘤、脑部放射外科、爱滋病等的治疗。在香港,肝脏移植手术成本是54万,未计覆诊、免疫控制费用,不但昂贵,而且缺“货”,不少病人未等移植就不幸亡故。海外、内地病人愿意冒死等待吗? 

  香港回归以来,“产业”之说,“中心”之论,不知凡几,终成泡沫。即使成功,对GDP助力若何。香港太过浮躁,过于肤浅,失之浅薄,沦为流俗,徒增困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