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 
美国人的中国观

http://www.CRNTT.com   2009-03-11 08:34:35  


 
当中国因素进入美国百姓生活

  布什认为苏联说的多,做的少,中国正好相反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当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以“一个崭新中国的憧憬”为标题,选取邓小平为年度人物,“(改革开放)这是一项浩大、冒险而前无古人的工程。”这家杂志写道,“改变10亿人的生活轨迹,领导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教条和与世隔绝,跟上20世纪末的脚步,过上正常的生活,这怎么可能不是前无古人呢?”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支持他(邓),支持中国,因为他开启了中国的经济改革,美国人认为,事情当时在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问题专家、克林顿时期的对华副助理国务卿谢淑丽说。

  作为这句话相对应的表达,王立说,“1980年代确实是中美关系的黄金时期,一个原因是美国对中国抱有幻想,它希望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头羊’,以为改革开放将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

  《时代》周刊的封面传达了这种“浪漫”的情绪,1984年4月,里根访华前夕,《时代》刊出《中国的新面孔:里根将看到什么》的文章,封面上,一个中国青年站在长城上,小心翼翼地拿着一瓶可口可乐;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再次登上封面,配以通栏大标题:渐渐摆脱马克思。

  1980年以后美国即进入里根时代。“里根对于外交事务幷非没有自己的思想,”《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以略带戏谑的口吻写道,“他的许多想法都来自他观看和参演的电影,在他眼中的世界里,美国率领的正义之师与苏联这个‘邪恶帝国’进行着你死我活的较量……”“1984年4月,里根访问中国,中国人以其特有的方式特别殷勤地款待他,此后他们再也没有因他而感到苦恼,他对此次旅行受到的接待非常满意,在离开中国时,他对中国的生活方式抱有一种比事先可能认为的更加乐观的看法。”

  1985年年初,王立就任中国驻美使馆政治参赞。“那时候关系确实好,它(美国)信任中国,也不怎么挑毛病……当时最支持发展中美关系的是情报部门,CIA在中国的新疆、内蒙资助我们建情报站,他们也需要加强对苏情报,还有好几个合作项目,像‘歼8改’、鱼雷什么的。”

  事实上,从1985年到1988年,每年圣诞前夕,副总统布什都会应中国大使韩叙之邀,前往中国大使官邸共度圣诞。1987年12月23日,布什一到韩旭家就喊:“这次我们全家都到齐啦!”美国客人与中方人员握手、拥抱,气氛很是热烈,王立记得,韩旭大使与布什聊起戈尔巴乔夫访美的情况,布什回答,他认为苏联说得多,做得少,与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

  1989年2月25日,作为总统的布什访华,当他们的车队经过天安门时,路两旁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群,有人向布什夫妇挥手致意,布什停车,与民众握手。王立说,这情景让布什夫妇极为感动。当年6月“政治风波”后,中国与西方的关系降至冰点,美国也出现“中国速亡论”,4月刚刚离任的前驻华大使洛德发表文章称,现在不必与中国恢复正常关系,而应当越过现政权,与未来更加开明的新政权打交道。而布什对此则持慎重态度,王立在《美国驻华大使传奇》一书中写道,1989年下半年,布什在一批经过选择的记者和国会议员的吹风会上说:“……看起来轰轰烈烈……由于缺少广泛的社会基础,它不可能代替现存的领导……任何鲁莽的行动都可能把中国推向苏联的手中。”

  王立1977年曾与杨洁篪等陪同布什夫妇游览长江三峡。1989年年底,王立被派往芝加哥任总领事,布什还委托美国新任驻华大使李洁明告诉他,他仍记得当时王立先生所念的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政治学教授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Isaacs)在考察了181个美国人对中国和印度的印象之后说,局势是由社会力量形成的,但政策制定者对有关人们的印象,确实占有某些地位,只不过这是什么样的地位必须通过每一个特定的例子来研究。不过,随着东欧变天和苏联解体,中国战略地位下降,形势比人强,布什任内中美关系幷未走出万重山来。

  不满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反复,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Harry Harding)1992年发表《非敌非友:1990年代的对华政策》说,美国人在试图走出一套误解的观念的同时,又常常用另一套新的误解来取代原来的偏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