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马克思和孔夫子幷非水火不相容

http://www.CRNTT.com   2008-12-29 14:30:24  


受金融危机影响,马克思著作《资本论》在德国重新畅销。
  中评社北京12月29日讯/北京《中国青年报》12月28日刊载文章说,如果说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性的一种稳定而又持久的文化反映的话,那么直到如今国内还很少有人注意到马克思和孔子思想学说的相通性对现代中国道路的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无论时空如何转换,后人对历史文化传统都要保持一份温情和敬意,都要继承和发展之,而不能断然割裂和抛弃之——马克思需要如是对待孔子,今人也需要如是对待马克思和孔子。全文如下:

  郭沫若在1925年写了一篇题为《马克思进文庙》的小说,情节虽有些荒诞,却不失正题戏说:文庙中的孔子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开场欢迎远道而来的马克思——这句话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包容性的隐喻;经过交谈,孔子发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马克思也发现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与孔子“完全相同”;最后,马克思慨叹:“我想不到在两千多年前,在遥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个老同志!” 

  当然,说马克思与孔夫子两者思想“完全相同”未必准确,但中国文化的某些思想,如哲学上的唯物论倾向和辩证法色彩、政治上的以民为本诉求、经济上的平均主义主张等,尤其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含有某些社会主义的原始因子却是事实——毛泽东曾把东汉末年汉中道教治下“路不拾遗、门不闭户”的现象称为“社会主义”。 
 
  所以清末民初的许多人,如维新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革命派的孙中山和朱执信,当然也包括像郭沫若这样的社会主义者,几乎异口同声地认定“社会主义本是中国自古有之”。孙中山不仅把马克思称为“西方的圣人”,还认为自己的“民生主义”上承大同理想、外同社会主义,而康有为写的《大同书》甚至“比社会主义还社会主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