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中华文化与两岸认同

http://www.CRNTT.com   2020-01-27 00:05:59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前主任、香港恒生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高朗认为,两岸人民隔绝几十年,双方有着不同生活经验,存在不少误解,留着刻板印象。然而彼此语言文字相通,风俗习惯、年节几乎一样,双方享有同样文化情感与历史渊源。因此,两岸文化交流,很容易激起共鸣,增进彼此认同。中国大陆幅员广大,两岸文化交流的面向从来不是单一的,呈现多样性的特质。两岸文化交流的内涵,除我们熟悉的传统艺术、民俗交流,也有现代的、前瞻的文化交流活动。两岸文化交流是从理解开始,进而欣赏,促成融合与认同,一起创新发展新一代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共同创造的,它的创新也依靠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台湾大学讲座教授黄光国认为应对美国所谓“文明冲突”、“修昔底德陷阱”的最好对策就是基于中华文化“互利共生”思想坚持“筑高墙、广积粮、不称霸”原则,两岸共构文化中国。他指出,所谓“文明冲突”、“修昔底德陷阱”根本上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儒家非常重视“学习”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致中和”。儒家文化可以吸纳西方文明,吸纳的结果必然是“互利共生”,而不是“文明冲突”。面对美国以“修昔底德陷阱”说明当前“文明冲突”的世界大局,中国的对策应当是“不称霸”即绝对不跟美国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广积粮”即积极解决国内分配不均的社会问题;“筑高墙”就是两岸共构文化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经历三个30年的断裂期,导致当前两岸社会科学界基本上充斥着西方理论和研究典范,不懂得如何建构理论来说明自己的文化和现象。未来一个世代,华人学术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两岸学者携手合作,以科学哲学作为基础,整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传统,“中西会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逐步达成习近平1月2日讲话所强调的“心灵契合”,这才是真正的“筑高墙”。

  财团法人国学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张家献提出以建构中华文化合作示范区作为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新路径。他认为,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实现同胞心灵契合,主要是在探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以及如何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新路径,实际上可以打造一个属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建构一个文化合作示范区,规划设置八个中心:美术中心、演艺中心、国学文化中心、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老龄学艺中心、幼儿启智中心、青创培训中心、认证中心。中华文化合作示范区不同于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定位应以两岸文创艺术交流、文化资产与人才培养为中心,辅以幼儿启智与老龄学艺的多元功能,将两岸文化做有效的全面性整合,而成为两岸首创的大型交流文创产业园区,提供常态性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陆钢认为,文化认同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它触及民众的意识形态、心理认知以及社会阅历。最近香港发生的事件表明,香港对文化中国的认同过程没有完成。这引申出一个问题,统一中国除了国家主权落实之外还需要文化认同。当前,两岸之间不仅在国家主权的代表性上分歧依旧,两岸及香港在文化中国的认同上也发生严重裂痕。应设法在整个中华文化圈范围内,以极大的包容性加强文化中国的认同,实现对一个中国的共同认知。这就需要在中华文化圈里搭建公共平台,提供公共产品,以促进对文化中国的高度认知。在文化公共产品的供应方面,首先应该加深对一个中国内涵的理解,区分主权中国与文化中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其次,大陆要主动扮演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主要供应者的角色。再次,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的供应方案要在两岸三地之间进行充分的磋商,包括公共产品的类型、内容和供应方式。

  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理事长段心怡指出,国族意识与文化诠释的建立是教育问题。台湾教改25年来带来了教学思维的转变,一方面紧紧追随世界潮流,一方面国文科定位一直被弱化,国语文课程学习目标从中华文化转为多元文化、历史课纲崇尚国族虚无感和历史虚无化、公民教育呼应西方普世价值。其实,两岸及香港教育的底层结构都深受西方影响,必须尽快建构起完整的中华文化意象,脉络性地浸润入国民教育的教材教学中,方能长治久安。如何梳理所谓“普世价值”的词汇,使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词汇接轨,让青年瞭解中华文化底蕴之深厚广博,认同自身文化的独特,有呼应世界需求的价值,实为一件重要的工作。

  台湾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张竞认为,两岸在不同的社会体制下各自丰富了中华文化不同的面向。中华文化的交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让文化界的专业人士建立人脉的网路,相互学习。两岸之间很多的文化活动可以通过现在的科技网路,降低成本,建立相互联系,而且可以利用很多现代的虚拟实境或者影像处理技术,不必要实体处在一室就可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特别是两岸的年轻世代都非常习惯使用网路,通过网路举办传统文化的活动,甚至新式的亚文化活动,相互学习、交流,增进情谊,具有正面意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