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惠台新政的理论启示与现实效应

http://www.CRNTT.com   2018-05-23 00:47:03  


 
  未来,大陆还需继续修炼“内功”,止于至善,以更持续的发展叙事和更包容性的价值论述来触动人心、赢取认同。更具体地,涉台政策只有扎实落实、推陈出新,才能打消岛内部分人士“口惠而实不至”的疑虑。在绿营刻意制造的“害台”、“穷台”舆论,以及长期以来在岛内弥散的“恐共”、反“红色供应链”和“反统战”等思维惯性和情绪反应下,有的深绿极端分子放话“饿死不吃中国食”,而有的台商和台青则仅将大陆视为与美、日相仿的全球化市场,或一个条件优渥的“镀金吸金”平台,甚至存在“到大陆赚人民币与台湾主体认同不冲突”、“赚够钱就回台湾”的矛盾、投机心态。针对此,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将新政策通过立法形式予以确立,以政绩指标方式作为保障,确保良法美意能够精准传达;针对台胞思维方式和“幸福敏感点”的差异,通过岛内外舆论、学者对政策进行科学化、人性化的政策解读与推广,化解“统战”攻讦的负效应。

  二是纳入多种干扰变数,预先部署反遏制工作。大陆除要持续克难推动政策落地,还需曲突徙薪地防范岛内外势力对这一体系的破坏,其一,蔡当局的体系化反制手段。《若干政策》出台后,蔡当局第一时间就拉高到“国安”层级进行应对,并在充满敌意的对抗思维下,几经口水与计算后,由行政部门将“31条”定性为“利中(潜台词:‘害台’)策略”,推出“八大强台策略”,包括“提升学研人才奖励、强化新创发展动能、强化员工奖酬工具、优化医事人员工作环境、加强保护营业秘密、强化产业创新升级、扩大股市动能和发展影视产业”等,预计未来将在产业层面针锋相对地祭出“政策对政策”的反制措施,全力抵抗大陆“磁吸”效应。这些说法虽然多属刻舟求剑的陈词滥调,但仍有可能在实务和操作层面对大陆新政构成阻力。更实质的是,台陆委会此前已将针对“大陆对台‘一代一线’统战、渗透及人才磁吸”的重点防控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台立法机构也将“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修订列入今年的重点工作,目的都是以“防范敌方渗透”角度,从制度和法制层面加强“两岸防卫机制”。《若干措施》出台后,台当局这方面的动作势必加大,甚至不能排除绿营在选举年借相关议题挑动“公投”操作,增加两岸关系风险。

  其二,外部势力的干预和对冲效应。美西方国家“亲台”势力正通过“挺台”政策或表态,拉台湾进一步单边滑向美日,以抵消大陆“惠台”政策效应。在《若干措施》出台同时,美国国内“亲台派”加速推动“与台湾交往法案(台称‘台湾旅行法案’)”闯关生效,试图对冲大陆新政影响,人为、刻意地制造某种“台海博弈均衡”,从而遏制台湾民众向大陆迁移。无独有偶,2017年,美国在与台湾“相互免签”后,又将台湾列为其“快速通关计划”一员,这些举措都可以被视为美台民间交往深化、外溢为“事实一体化”和“准官方关系”进程的一部分,是试图以“美台社会融合”,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施加反作用力。再加上双方在战略反导、情报共享等领域的加速合作给台湾带来的“准同盟想像”,外部力量的“软硬两手”是大陆今后任何对台政策所必须纳入沙盘推演的关键变数。新政逐渐落实,势必将影响两岸和岛内外走势,大陆应做好后续第二波、第三波的政策安排与法律因应。

  无论有多少有形无形的手在干预,资本与人才的流动仍将遵循“自由市场”原则。正所谓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在两岸治理能力和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当下,与其说大陆惠台政策将“掏空台湾的人才资本”,不如说,在大陆全方位、多层次、高格局的人才政策,与短视、平庸、狭隘的台当局政策的较量中,大陆逐渐掏空的是“台湾的民心向背资本”。《若干措施》在岛内舆论场引发的风暴式大辩论,已经清晰可见岛内民众对于蔡当局“污名化、筑高墙”的应对思维的不满,对两岸当局执政效能反差的切身有感,而郑文灿、苏焕智等绿营人士对惠台新政所作出的反应和评论,似乎也在展现大陆惠台政策已经开始萌发对于岛内的政治偏好和选举议题转向的引导力。可以说,《若干措施》如何重塑两岸关系的面貌与内涵,目前仍只是冰山一角。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