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经济需从权力主导转向公民权利驱动

http://www.CRNTT.com   2016-03-12 11:28:25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经济权力重组与公民经济权利发育、实现的速度。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的经济转轨与体制改革而言,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言必须确立公民权利思维,要从公民经济权利的有效确认与保障的角度来反思传统体制与以往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审视、规划、设计当前与未来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思路、战略与举措。如果不以公民经济权利的有效确认与保障为指导理念推进改革,如果制度变迁与体制改革的指导理念不实现根本而有效转换,而主要是具体问题反应式的改革方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走一步看一步,公权力老纠缠于微观的经济活动,经济发展方式就很难实现有效转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很难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但在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后的今天,在长期反复摸石头的经验教训积累基础上,在改革的全面深化与攻坚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根本理念与制度体系方面的顶层设计就显得极为必要了。只有如此,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才有可能。

  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尽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公民的经济权利也在得到虽非系统但日渐广泛的确认与相对有效的保障,经济生活的法治化水平也在逐渐提升,然而,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公民经济权利仍然存在不足与贫困问题,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迫切要求法治的进一步健全。

  一方面,公权力的运行必须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依法治权不仅有利于遏制权力本身的腐败,而且有利于明确权力与市场、权力与社会的相对边界。通过健全法治,公共权力的各种负面效应被尽可能地抑制或克服,而其维护与保障公民权利、创造良好市场与社会环境的积极功能则会被较为充分地激发或强化。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公民经济权利的确认与保障存在较大问题、法治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应看到,这种发展成就的取得适应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特定状况。如果法治建设不及时跟进,从长期来看,经济自身的发展升级与持续增长很难保障。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小,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在内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而这些行业与领域相对于第二产业而言,对于市场制度环境的要求要严格得多,因为其所交易的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服务或“许诺”,交易的范围更广、交易的时间差拉的更开、交易的价值更大、交易主体的人数更多更分散、交易的风险也更大,一旦出现问题,所造成的经济动荡与利益冲突也更剧烈。在制度资本特别是法治欠缺的条件下,这种市场、行业更容易扭曲、混乱甚至停滞。

  (来源:中国网;作者:李海青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副主任)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