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深化制度改革才能解决增长与转型两难

http://www.CRNTT.com   2016-01-25 08:03:29  


制度是关键,是根本。只有深化市场化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制度改革,才能真正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评社北京1月25日电/现在国内外都很关心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增长下滑问题。说实话,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很不乐观。许多机构所做出的预测,结果都显示今年保7的难度很大,并且会伴随PPI持续下行,通缩风险抬头。由于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中国经济增长的中枢已经下移,但不应该像现在这样下滑得这么快,弄得不好会引发连锁反应的恶果,会危及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

  《比较》杂志发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与经济研究所顾问田国强文章指出,如不尽快进行实质性的、制度性的、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持续快速下滑的劣势很难止住。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出现大批民营企业倒闭潮和银行坏账,乃至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这些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增速一直很高的地区都是如此。根据公开报道的不完全梳理,今年以来珠三角地区有76家企业关门,其中东莞占27家,比例超过关门企业总数的1/3。中国制造业也许正面临继2008年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企业倒闭潮。

  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倒闭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破产倒闭并不鲜见,但是与经济增长持续大幅下滑一挂钩,问题就会放大,极其不寻常。目前,实体经济增长减缓和企业批量倒闭叠加效应正在向银行业加速传导,银行不良资产风险有扩大的趋势。据《财经》最新报道,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国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080亿元,比2014年末增长了近三成,不良贷款率全线急速上升。尤其是许多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债务负担沉重,杠杆率加速攀升。如果应对不当,更大的风暴可能还在后面。

  同时,与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大量倒闭和工人下岗还有政府兜着不同,这一轮倒闭潮是民营企业批量倒闭,大量农民工返乡,形成了“逆城镇化”现象,其中很多人又成为新的失业者或重新回到农地耕作,而国家的失业救济社会保障制度基本还没有建立健全,如果处理不好,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保障,就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

  一、面对经济困局首先要破除认识上的误区

  文章介绍,对前面提及的问题,许多人却很不以为然,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误区。这里仅举几例。

  1.将中国经济的增速和发达国家的增速进行简单类比,从而将危机当成成绩。不少人认为,中国增速哪怕低到6%以下也很不错,仍然要比发达国家如美国现在2%或3%的经济增速高多了。其实,这是一种盲目的自信,不仅没有忧患意识,反而将危机当作成就而洋洋自得。殊不知,这种将不同发展阶段(就像年轻人长身体阶段和已经成熟的成年人阶段)放在一起的简单类比是很有问题的,弄不好是会误国的。也可以用卫星来做比喻,发达国家的经济就像已经进入预定轨道环绕飞行的卫星,虽然也会受经济周期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结构调整的影响而有所波动,但总体已经基本处于平衡增长轨道。中国则不同,作为一个仍处于发展中的经济体,就像一个处于腾空上升阶段的卫星一样,还需要一定的速度保障,否则动力不足,就可能不仅达不到预定目标轨道,弄得不好,也可能像火箭发射失败落地一样导致政治不稳、经济衰退、社会失衡,出现灾难性后果。

  2.将现有农村土地制度和国企这些生产性行业或单位当成变相的社会救济制度和保障制度而鼓吹,从而认为国企好,民企靠不住。现在许多人,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可能也是这么想的,将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失业农民工的一种救济制度的替代,但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差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将一个关系到民生的生产行业当成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替代,这是既没有考虑到效率(这种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的现有土地制度使得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导致价格不断上升,导致中外粮食价格悬殊,超出50%以上),更没有考虑到对农民的公平,是政府职能错位、缺位的表现。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维护和服务,这显然是政府失职的表现。

  此外,我们也看到许多国有企业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利用政府的补贴或垄断利润进行所谓的“稳就业”。特别是很多传统工业企业虽然库存高企、产销下降、开工率不足,但并未裁员,而是通过减少薪水、无薪休假、缩减工时、在职培训、推迟入职等将显性失业转化为隐性失业。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动力去遏制显性失业。这种将本应注重效率的生产行业当成社会保障制度的替代,对低效国企进行补贴,其实是政府职能越位和错位的表现。

  更严重的是,这种为国有企业所谓的“稳就业”向政府表功、邀功和民营企业的“倒闭潮”,容易给人们带来一种错觉,错误地认为还是国有企业好,民营企业靠不住,从而否定过去三十多年让经济大发展的民营化改革方向。其实,事实胜于雄辩,从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恰恰是那些国有经济比重越大的地方,经济受到的冲击越大,增长下滑越严重,如东北几个省份。

  3.认为当前出现的许多问题是改革惹的祸,从而认为往回走,否定改革也是改革。现在很多人都号称要反思改革,借改革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怀疑甚至否定改革开放的正确大方向,将经济问题上纲上线到阶级斗争、政治层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盛行,对改革方向及深化改革形成了极大的干扰。

  由于这些误区和错误的看法,现在从上到下对于改革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和内在动力机制,所以就出现了“上面猛加油门,中层挂空挡,下面频踩刹车”的现象。并且,一旦遇到问题,政府就想到或仍采用政府主导的方式去解决,其负面作用很大。不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面临的就仍然是一个发展型的政府,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出现“重政府轻市场、重国富轻民富、重发展轻服务”的“三重三轻”现象。实际上,改革越往后推,代价越大,难度也越大。并且,创新驱动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实现的,需要实实在在的市场化改革。

  二、转型和制度性改革滞后是增长大幅下滑的肇因

  文章认为,面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幅下滑,如果不找出问题的内在根源,不分析深层次的内在原因,仅仅只是指出问题的表象和我们需要做什么,而不是试图从根源上去找原因,从制度层面上去解决问题,那么很容易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因而,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怎么改、谁去做、怎么做的问题。任何指望国企,相信国企能搞好,政府深度介入的民企和经济也能弄好的想法都是一厢情愿,这样的顶层设计从长远看,是达不到长治久安这一既定目标的。研究国企改革二十多年,早在二十年前就研究清楚,即使混合所有制也只是次优,是过渡性制度安排,它不能从根本上同时解决国企的效率低下、贪腐猖獗、挤压民企、不利于创新及造成社会不公这五大弊端。

  所以,无论提法多美好,无论是需求侧还是现在热门的供给侧,还是要看最基本的,也就是说,方向性、原则性、制度性安排。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还是让政府发挥决定性或主要作用?是让国有企业发挥主导作用,还是让民营经济发挥主体作用?如果在这些根本性问题方面都没有弄明白,就会在改革的具体措施、政策的具体制定等方面发生重大偏差,很难从根源上阻止经济继续下滑,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有一定周期性的原因,但更多还是自身经济结构的问题。除了这两个原因,中国更面临发展驱动和经济体制双转型滞后的问题。发展驱动转型滞后是指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的转型滞后,这一转型基本上是所有经济体必须经历的,但这个转型是内生的,还是要归结到体制转型滞后上来,因为制度才是根本,中国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滞后才是导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更为关键的根源因素。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