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两岸专家共聚厦大 探讨日据时代台湾文学

http://www.CRNTT.com   2015-10-30 00:07:33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臧涵摄)
  中评社厦门10月30日电(记者 臧涵)为纪念台湾光复70周年,探讨日据时代台湾人民的抵抗精神和民族意识,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国务院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等主办的“台湾新文学的抗日意识和原乡情怀——纪念台湾光复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2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

  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建发在开幕上表示,本届研讨会的主题“台湾文学的抗日意识与原乡情怀”,不但契合两岸文化发展新形势的需求,能够深化两岸文教领域的深度合作,同时反映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意旨。

  “配合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和纪念台湾光复,本研讨会旨在共同探讨台湾日据时代产生的一大批具有抵抗精神和民族意识的作家作品,从文学角度来挖掘台湾人民坚守中国属性与爱国爱乡情怀,对纠正‘台独’史观、深刻理解台湾人民历史遭遇和心态、增进两岸同胞的历史连接和国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李建发说。

  对此,《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汪舟表示同意,他提到,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人民心灵的写照。在50年日据时期,台湾文坛产生了一大批充满抵抗意识、深怀祖国情愫的作家,近代爱国诗人有丘逢甲、许南英、洪弃生、林幼春、连雅堂等,新文学作家有赖和、张我军、杨守愚、陈虚谷、杨逵、朱点人、吕赫若、张深切、王诗琅、叶荣钟、吴浊流等,群星璀璨,他们用文学作品揭露殖民统治的残暴,反映台湾民众的疾苦,抒发心向祖国的深情。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表示,台湾社会经过特殊的历史变迁和发展遭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状况。这几年来,台湾在“个性”方面发挥了很多。“但是,我们是一个整体,要有公共的意识,除了张扬个性的方面,我们要知道共同的价值在哪里,今天这个会不仅有文学方面的专家,还有社会、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和学生,他们聚集在一起,是个多方面的交流,是个好的机会,对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台湾历史很有帮助。”

  另外,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主席蓝博洲提到,1895年4月17日,甲午战败的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因为台湾的割让,于是就有了台湾问题的产生。因为突然遭弃而生的“隐痛”,原来只有地方意识的台湾人民的祖国意识与弃儿意识(孤儿意识),也随着历史的进展而有了此起彼伏的发展。

  “两岸学者研讨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就是要挖掘、弘扬台湾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两岸同胞,了解台湾先辈抗日斗争的史实,从共同的历史记忆中,深刻体认两岸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圆‘中国梦’。”最后,汪舟提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