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

http://www.CRNTT.com   2015-10-29 07:30:39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增速换挡比较平顺,继续处于合理区间,第四季度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中评社北京10月29日电/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经济日报发表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张占斌文章表示,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国内外对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走势都十分关注。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分析看待中国经济形势,既要纵向比较,也要横向对比;既要看到增速变化,又要看到结构变动;既要观察运行状况,更要把握发展走势。从整体上看,“形有波动,势仍向好”,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的预期目标。

  前三季度经济在波动中实现平稳增长,继续处于合理区间

  文章分析,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其中,第一季度、二季度同比增长均为7%,发展平稳,而第三季度增长6.9%,虽有所回落,但稳中有进,仍然是在年初预计的7%左右目标内,符合全年增长预期目标。

  纵向比较看,这个6.9%,是在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情况下实现的,虽然增速比过去两位数时低一些,但实际增量已远超过去。从其他指标看,一是就业形势“稳”。前三季度新增就业已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9月份调查失业率5.2%左右,虽比前两个月稍有上升,但主要的25-60岁就业人员调查失业率是稳定的。二是居民收入“稳”。经济虽有波动,但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9.2%,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3个百分点。其中,连续3个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校三是物价涨幅“稳”。前三季度,物价总水平(CPI)呈现前低后高态势,平均增长1.4%,既没有通货膨胀压力,也没有出现很多人担心的通货紧缩问题。

  横向比较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虽继续增大,但与多数国家比,依然有许多亮点。前三个季度,世界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加剧。世界银行、IMF、经合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都相继下调了今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值。IMF在10月份最新预测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由此前的3.3%下调至3.1%。今年第一、二季度,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分别增长0.6%、2.3%,而去年全年增幅是2.4%,今年能否达到去年增速尚存较大不确定性。10月14日,摩根大通将美国第三季度GDP预期由增长1.5%下调至增长1.0%。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6.9%的增长率,依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实属不易。前三季度,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仍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增速换挡比较平顺,继续处于合理区间,与年初设定的预期总量目标相比较,符合发展预期,第四季度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当然,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要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充分考虑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短期困难,长期基本面依然向好

  文章表示,从传统统计数据和分析方法来看,当前经济运行的一些指标彼此间有些不匹配、不同步。比如,经济增速虽逐步放缓,但新增就业总体平稳;工业用电量增速较低、铁路货运量略有下滑,但工业增速仍然相对较高;货币信贷增速相对较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也比较快,但经济增速却逐步回落。这些数据的不匹配看似不好理解,但实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具有的新阶段特征,恰恰是经济结构出现转机和长期基本面向好的重要迹象。

  首先,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当前,经济运行的最大特点是行业间、区域间出现了明显分化走势,粗钢、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亏损严重,利润下降和价格下降的“双降”特征十分明显。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却增长势头强劲,这正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良好迹象。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1.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这是中国“三产”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其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持续提升,前三季度已超过10.7%。从产业投资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主要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更是呈翻倍的爆发性增长态势。

  其次,结构调整出现短期的阵痛。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一些行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有些企业甚至会逐渐萎缩,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是结构调整中的“阵痛”。美国经济近来温和复苏,以大数据、生物科技、页岩气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站到了世界经济的前沿,主动的结构调整为美国新兴产业的崛起赢得了先机。对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必须痛下决心。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发展背后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积累了大量矛盾,能源、原材料供给约束加剧,传统劳动力红利逐步衰减,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所以,在这个时候推动结构调整是非常痛苦的,必然要经历“凤凰涅”的过程,由此造成对经济增速的短期冲击在所难免。

  再次,经济下行受到前期刺激政策的影响。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是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为了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使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并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作用。目前,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使当期宏观政策选择受到掣肘。这些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相互影响,一方面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又危中存机,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政策发挥空间。

  实际上,评判经济形势,不能单看速度,也不能单看短期,要全面分析“形”,更要把握“势”。短期经济增长状况是“形”,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经济增长质量是“势”。我们必须看到,在经济增速换挡同时,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同步转换,经济增长质量也在同步提高。这些好的迹象未来将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更稳、结构更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发展新轨道。

  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加速积聚,完成全年经济目标有坚实基础

  文章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正在加速积聚,各种有利因素正在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可以预期,今年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完成全年各项经济预期目标。

  从需求方面看,“三驾马车”动力在积聚。一是消费驱动力在增强。过去,中国消费具有明显模仿型排浪式特征,“你有我有全都有”,“羊群效应”明显,一浪跟着一浪。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前9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虽然汽车销量有所减少,但住房销售持续增加,带动家具、家电、家装等相关领域消费回升。养老家政健康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等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尤其是网络消费、电子金融等消费新业态方兴未艾。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25914亿元,同比增长36.2%,显示了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力。二是投资增长有望缓中趋稳。今年前三季度,企业普遍加大了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力度,投资增长正在由规模扩张型向注重内涵型转变。从城镇化角度看,按户籍人口计算,中国城镇化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有巨大提升空间。从工业化角度看,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中期,还远未完成工业化进程。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巨量投资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外部增长有望整体回升。在全球贸易普遍下滑背景下,前三季度,中国船舶、金属加工机床等部分高端制造产品出口增速均在20%以上。随着“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加快推进,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加快建设,新时期“走出去”战略的加快实施,国际产能合作的加快推进,中国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与产品综合国际竞争力正在大幅提升,有效出口需求也在得到显着提高。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