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让人民呼声与改革脉搏共振

http://www.CRNTT.com   2015-04-04 09:17:45  


 
  然而,改革越深入,就越要同时面对利益的纠缠和民意的复杂。这使得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对接变得更棘手。发展目标耽搁不得,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排山倒海,然而,一些地方和干部却患上改革疲劳症,对群众期盼作虚假的呼应。可行性论证了一轮又一轮,口号换了一个又一个,就是听不见改革措施的落地声。更有甚者,假装摸石头,作势踩油门,以改革和民意的幌子耗掉群众的耐心,也错失了改革的时间窗口,最终让问题积重难返。

  在一个权利意识不断高涨、思想观念日益多样的时代,改革的顺利推进,已然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改革的上下对称,更离不开民意的推动和监督。也就是说,尽可能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起改革与民意互动的良性模式,打捞真正有意义的社会观点和态度,已经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

  对改革发自内心的呼应,显然不能只来自偶然的结果利好,也不仅来自为民办事的良好意愿,只能更多来自于一个及时的、动态的了解群众诉求的机制。从微观上讲,实现这种层次的呼应,殊为不易。

  据报道,有一位想干事的领导干部,上任之初就登门拜访当地知名人士,征求他们对改革发展的意见,大家一开始十分欣慰,很快心就凉了,因为这位领导从此对他们避而不见,原因是意见不合、不如不见。思想交流尚且如此波折,何况是面对“碎片化”的民意?切实呼应民意,没有捷径可走,惟有不断推进信息公开的水平,不断加强调查研究的力度,不断把群众工作做细做扎实。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抓住复杂中国不断变动的真实民意,是过去30多年改革的成功秘诀,也是近年来改革不断冲破利益藩篱的最大依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葆有对群众的那份真挚感情,看到他们心中的改革图景,才能让改革行动始终与人民心声相激荡,在时代浪潮中从不迷航。

  (来源:《人民日报》)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