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冯骥才:抓住传统的最后机会 | |
http://www.CRNTT.com 2015-03-07 09:20:02 |
冯骥才:首先,每一项文化遗产保护,都应该有与它匹配的标准和条例。一个大标准管不了上千个独特的文化项目,保护条例应该一对一,不然容易出问题。比如手工剪纸,有些地方美其名曰保护,实际上是把它产业化,变成机器量产。农耕文明下的手工艺术被改造为工业文明中的工艺品,这就不是我们原本想保护的文化遗产了。这样的做法,纯粹是为了赚钱,根本就不叫保护。还比如木板印花等,现在都是机器生产的产品,实在可惜。 其次,我们缺少监督机制。我在参加全国“两会”时曾经说过,《非遗法》诞生已经有几年了,却没有一个案例出现,那么法律不就成了一纸空文?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案例依然是零。这就是不作为。 第三,我们缺少专家。日本、韩国每一个文化遗产后面,都有一批专家盯着。我觉得专家就应该管这个,做点实事,而不是忙着“放炮”。现在我们80%的文化遗产后面都没有专家。不仅没有专家,有些所谓的“专家”还特地与当地相关机构联系说:你们这个保护规划,全部给我做,算算到底能给我多少钱?这就像当年王道士之于敦煌,他发现了敦煌遗迹,却又把文化遗产卖出去。今天,类似王道士的专家比过去还多,可悲可叹。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粗鄙文化,那就出问题了 让冯骥才记忆深刻的是,多年前,自己每发表一篇小说,就会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 当时家里没有电话,更没电脑,只靠通信。信箱里每天都堆满了信,一开信箱门,信就“喷涌”而出。写信的人天南海北什么地方都有,信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他们的阅读感受和肺腑之言。 有些信是流着眼泪写的,泪水把信纸微微粘上,揭开信纸时便发出沙沙声。这轻微的沙沙声,带给冯骥才特别的感动。“你会觉得你的心跟读者是连在一起的!我们这一代作家天生是跟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我们是有责任的一代。” 这便能理解,多年后,他为何会选择转身去做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正是因为那份融进了血脉里的责任。 解放周末:这些年中,您脚踏实地,也耳闻目染。累积了许多的实践与见闻之后,今天的您怎么评价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 冯骥才:不是危言耸听,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上,我们今天可以说已经到了最低谷。传统的精神正在消失,民族的价值感也消解了不少。这带来的后果就是,有些人变得没有底线,或是稍不小心便会穿越底线,这样的事例今天并不少见。所以,如何回归传统、重建价值,让我感到着急,甚至焦虑。 解放周末:您为之焦虑的不仅是具体文化样本的衰落,也是一个民族面临的价值观、道德观滑坡的危险。 冯骥才:这里要说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两个概念。传统文化是一定历史形成的文化形态,有非常具体的内容载体,如一些文学作品、琴棋书画等,比较静态。而文化传统不一样,它是活的,有规律性、有精神性,必须要传承下去。很多人喜欢喊“我们要传统”,但我们的传统究竟是什么,我们自己真的明白吗?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