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城镇化对于中国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 |
http://www.CRNTT.com 2014-08-06 08:53:57 |
城市现代化水平有了显着提高。过去30多年中,中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装备有了质的飞跃。在此期间,住房条件改善,城市交通、供水、绿化、环境卫生、电信等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扩大了城镇人口容量,提高了城镇现代化水平。到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已经达到80%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5平方米,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文章指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程度低,城市出现新二元结构。众所周知,自从中国城镇化进入加速期以来,流动人口无法有效融入城市就成为一个严重而尴尬的社会问题。半城镇化、流动人口边缘化、中国特色的贫民窟等词汇不一而足地呈现出来。2013年虽然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3.7%,但户籍城镇化水平仅为36.7%左右。农业转移人口作为城镇化的主力军,不仅收入低、劳动强度大,且就业极不稳定。作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大范围、高频率的流动使企业很难建立一支稳定的劳动队伍,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上专业化的劳动力队伍难以形成。这不仅造成人力和经济效率的损失,而且,企业员工频繁的更换不利于形成有利于企业和工人的博弈与协商机制,对良性的劳资关系的建立形成障碍。农民工的频繁流动,降低了组织化的可能性,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阶层,使他们对自身社会地位形不成长期的正面预期,对自己未来的定居地没有理想的归属感,对城市缺乏主人翁意识,不利于社会融合和社会互动。由此在城市形成当地居民与流动人口新的二元结构。这对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和健康发展构成挑战,并且会随着转移人口规模的扩大而进一步凸显出来。 乡村发展滞后,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展缓慢。高质量的城镇化必然是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过程,是一体、平等和互惠的关系。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农村的“空心化”加剧,农村人口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面临着耕地流失,或者即使有土地,也已经无人耕种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城镇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与城镇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社会、文化、医疗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差距加大,农村现代化进展缓慢,部分农村日益凋敝。 城镇发展不均衡,大城市膨胀,中小城市滞后,对人口有序转移形成制约。中国城市规模一般都与其行政等级一致,大城市不仅由于其自身历史积累和规模所显示出的发展优势,更由于其行政等级高,通过政府系统支配着更多的资源,在一系列倾向性政策的安排下取得显着的发展,很多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发展甚至超出了其承载力。相反,在以政府为主推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资源竞争的过程中普遍遇到困难,发展受限。由此,导致中国城镇发展极不均衡,大城市过大,小城市太小。中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转移的人口规模庞大,依靠个别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不仅不能完成城镇化的任务,而且会引发大量的城市问题和空间发展问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优势得不到发挥,会制约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城镇功能互补、相互支撑的城市群的形成,导致城镇空间结构混乱和失序。 城镇开发速度超过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土地利用粗放,资源浪费严重。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最终目的也是提高和改善人的生活、生产条件,释放个人和整个社会的潜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开发过程和速度应该与人口城镇化的过程和速度相协调和匹配,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然而,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前者将近后者的1.5倍,出现城镇用地粗放、土地闲置、开发时序和用地功能混乱等问题。中国采取层层下拨的方式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在这一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现阶段土地利用指标刚下达,实际建设用地已经超出了下阶段的用地规模,寄希望采取既成事实的方式来争取土地指标,出现土地已经圈起来,但建设规模却很小,甚至土地圈而不用的现象。此外,由于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在建设用地指标的争取上处于越有利的地位,一些地区通过全区域调拨的方式把土地指标集中在中心城市利用,甚至通过各种方法把非建成区人口作为建成区来计算争取土地指标,出现一些城市囤积土地,而另一些城市得不到足够的用地指标,资源错配和浪费的现象并存。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