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格林斯潘的变与不变

http://www.CRNTT.com   2014-01-30 09:32:50  


格林斯潘新著《动荡的世界》
  中评社北京1月30日讯/2006年,艾伦·格林斯潘结束了近20年的美联储主席任职,他被评价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央行行长”。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在推动美国经济复苏和增长方面,格林斯潘发挥了比里根、克林顿等人更大的作用。

  但两年后,格林斯潘就被斥为“世界上最糟糕的前央行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语)。次贷危机诱发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重要诱因就在于金融衍生品陷入失控扩张,这恰恰可归因于格林斯潘在任时的政策导向—是他力推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让投行和商业银行得以不受约束地混业经营;是他拒绝采纳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建议,多次发表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创新的风险可控言论。

  2008年10月,美国国会举行听证会,讨论金融危机爆发的监管责任等问题。时年82岁的格林斯潘以一种受辱的“圣徒”姿态,出现在国会议员面前。巨大的政治和舆论压力下,格林斯潘承认任职期间的监管存在疏漏,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表示自己几十年来深信不疑的金融预测模型确实不够完善。

  面对批评和质疑,格林斯潘一直忍而不发,直到他的新书《动荡的世界》出版。格林斯潘变了,他不再固执地笃信市场具有万能的力量,特别是对系统性危机的自我修复作用,他更进一步阐发了金融预测模型为什么存在重大缺陷,甚至《动荡的世界》第一章整章都在引介行为经济学。简单来说,格林斯潘认可了人性倾向对经济理性所起到的作用,主张在原有的金融预测模型理论中加入行为经济学的要点,包括时间偏好、股权溢价、公司市盈率、私人储蓄率等可以反映“支配商业周期运转的恐惧与狂热倾向的外围边界”。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