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成本创新企业的新趋势

http://www.CRNTT.com   2013-09-04 09:02:14  


 
  如果跨国公司认为可以单纯依靠技术创新与中国挑战者进行竞争,那么则很有可能大失所望。中端市场的崛起(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已经使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中端市场的消费者正迫切需要“优质”的产品,此类产品强调的是价格竞争力和足够多的功能,而不是量身定制和最先进的技术。

  在对全球中端市场的竞争中,中国成本创新企业的胜算颇大,尤其是那些在规模、研发和技术能力以及全球化志向方面具备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制胜战略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点。

  规模优势。较大的产能使得一些中国企业能够在国内工资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价格优势。在中国,风力涡轮机和煤电设备的本地制造商相比跨国公司具有25%左右的成本优势。在这一成本差距中,40%以上源于规模效应。劳动力成本仅占风力涡轮机成本节约总量的三分之一以及煤电设备成本节约总量的四分之一。

  这一规模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中国企业的供应量占国内风力涡轮机市场的近90%,相当于全球需求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的三大煤电设备供应商也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一度相当于全球需求的三分之二。

  为建立成本竞争力进行创新。许多中国挑战者在不断寻找非同寻常的方式,通过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再造或材料创新来实现节约。例如,中国电池制造商比亚迪(002594,股吧)持续开展研发工作,使用更便宜的替代品来取代昂贵的镍板,从而降低了镍镉电池的原材料成本。一家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将非关键零部件外包给本地供应商并使它们聚集在一个工业区内,从而降低了资本支出和加工成本。

  为实现物有所值进行创新。仅仅是价格低廉还远远不够。中国成本创新企业的许多产品在价格、质量和功能之间达成了适当的平衡并取得了成功。北京航天中兴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的线阵扫描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装置虽只适用于胸部扫描等最为常规简单的功能,但其成本仅为西方多功能平板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装置的十分之一。该公司迅速占据了中国市场份额的一半,迫使西方竞争者或降低价格,或退出中国市场。

  全球化志向。巨大的中国市场已无法满足国内企业巨头的需求。中国企业巨头的目标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领导者。例如,中国领先的卡车制造商北汽福田于2011年推出了雄心勃勃的“5+3+1”国际增长战略。根据这一计划,该公司将在俄罗斯、巴西、印度、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这五大新兴市场建立自己的价值链,并在保持中国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打入北美、欧洲和东北亚这三个主要发达市场。占中国核电装机容量一半以上的中国广核集团也于2011年宣布将实现全球化作为其战略发展方向。该公司已经将业务扩张至南非、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泰国等新兴市场。该公司还与法国巨头阿海珐集团(Areva)共同投标英国的Horizon项目——该项目计划在英国建立一项核电产能为6千兆瓦(GW)的核电工程。

  培养挑战老牌企业的能力。中国挑战者正在积极创建产品并培养研发、制造、分销和品牌管理能力,以与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直接展开竞争。三一集团、中联重科(000157,股吧)和徐工集团等中国建筑(601668,股吧)企业通过收购欧洲竞争对手来获得技术和市场准入。医疗设备企业迈瑞公司正在美国建立直销团队,针对大型医院提供更多的定制产品。其它中国企业则通过收购知名品牌以及采用双品牌战略打入不同的价格细分市场。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收购沃尔沃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战略思想。以生产经济型轿车而闻名的吉利维持了沃尔沃的独立高端品牌形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