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国远征军》荧幕上的历史“突围”

http://www.CRNTT.com   2011-02-23 13:48:40  


 
  资料很多,但是良莠不齐,“珍贵的、非常客观的少之又少”。通读完毕,邱对的感受是:“以讹传讹的东西很多,包括远征军的后代在谈到父辈的事情时,也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讳言失败,讳言缺陷,总是在强调胜利,强调客观原因。甚至有些号称纪实性的东西,没有史学标准的严格限制,很多描述是由着自己的想象。”

  要使整个剧本做到尽量的完整、客观,需要剧作者把所有读到的、说法不一甚至相矛盾的资料,都翻烂了以后自己找出一条路。

  邱对举了孙立人将军统帅的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在缅甸仁安羌解救七千英军、大胜日本第33师团的著名战役“仁安羌大捷”为例。“仁安羌那一战,围困七千英军的,到底是多少人?史料上很多都说那是日军第33师团。按照日军当时的编制,一个师团是两万五到三万人。而我们一个团是一千人。后来的战果表明孙立人以一千人之力解救了七千英军不说,还把日军两万五千人给打跑了,打得屁滚尿流—我觉得这事儿不对啊!然后往细里去找,有人说真话了:当时那不是日军33师团的全部,只是两个加强大队。”

  还有一个问题,孙立人知道对手的兵力只是两个大队吗?邱对在凤凰卫视制作的远征军纪录片里看到了一段老兵口述,老人说,孙立人在战斗胜利以后才弄清了日军不是一个整师团,孙当时有点后怕同时觉得这事挺有意思,有点歪打误撞。可是邱对依然对这段口述回忆的准确性表示怀疑。“这话能信吗?我转了一圈之后,觉得还是不能信。如果前去解救仁安羌的将领是戴安澜,我相信他会做出以一千人之力对抗两万五千敌人的选择来,因为他是蒋介石的嫡系、黄埔系的军人,不管对方是多少人他都会服从命令,他的信条就是忠诚,这是黄埔军人的信念、精神支柱,战死在所不惜。孙立人不是这样,他是海归,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所受的军事教育是作战前必须有坚实的情报支持,假如对方是一个完整的师团,孙立人不会贸然派自己的部下去送死。至少他在某一个渠道弄到了情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才敢于把自己的部队派去。那是他从淞沪战役带出来的部队啊,跟他的都是生死弟兄。以国军当时的体制,部队、士兵就是他的政治生命,如果部队打残了打散了,他这个将军也随之不存在了。”

  于是邱对的选择是,为孙立人的决策提供了一个事先的情报,在驰援仁安羌之前,他已大体获悉了日军的真实兵力。“我觉得这是符合逻辑的。”邱对说。他判断是否“符合逻辑”的标准是:能到达史实所给定的结果。“比如第一次远征就是溃败。你极其英勇善战但是溃败了,这符合逻辑吗?你是世界一流军队,但是溃败了,这符合逻辑吗?你精诚团结、上下同欲,但是被日本人打得十万大军损失了六万,这符合逻辑吗?这里面肯定有更强硬、更刚性的逻辑在里面:你的部队本身是存在问题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