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老北京人幽默 骂人都拐弯

http://www.CRNTT.com   2010-12-19 11:01:29  


 
  记者:所以您把他们的话都记下来,融入了创作?

  邓友梅:是记了很多东西,但当时并没想写,直到“文革”结束了,才开始创作《那五》,那五多少有点文化,可清朝一灭亡,特权失去了,立刻生计维艰,而造反派的子弟们连文化都没有,一旦失了特权,他们该怎么办?当时也是为了警世,不自觉地就把过去的那些积累勾了出来。

  记者:看您的《那五》、《烟壶》,以为您翻阅了很多档案资料。

  邓友梅:资料查得不多,因为太生硬,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是拼上去的,况且那些记录多是文言,非常简约,只有三两个字而已。
 
京味文学也许会消亡

  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京味文学一度非常繁荣,为什么盛况很快就过去了呢?

  邓友梅:那是因为一大批老作家在“文革”中无法从事创作,他们有积累,有创作冲动,一旦条件宽松了,自然喷发了出来。但在这些老作家之后,没有继承者。我们这一代对老北京的氛围比较熟悉,但我们可能是最后一辈人了,比我们小10岁的,解放时年龄太小,记忆比较模糊,而更年轻的人,他们生活的环境完全被改变了,人群也完全不一样,他们写的是新北京人的生活,不再是传统的京味。当然,北京在发展,成了全国的北京,并逐渐走向世界级城市,这也会造成其个性丧失。

  记者:虽然京味文学是个描述性的概念,不够准确,但它所代表的审美样式,会不会走向消亡?

  邓友梅:有这种可能,一个文学样式随时代发展而消失,是很正常的现象,就像鲁迅先生的杂文,后人再怎么写,恐怕也无法写出他那样的精神气质来了。

寻找一个城市的精神家园

  记者:在您看来,老北京文化的魅力何在?

  邓友梅:那当然是它的温情了。过去胡同里几代人都是邻居,大家彼此关心,彼此照顾。邻居家老太太身体不好,不用吭气,大家就会来帮忙。胡同里的生活特别有规律,早晨8点卖豆腐的来了,10点卖菜的来了,大家天天碰面,几天不见,就要上门看看,问是不是生病了,需不需要照顾。过去的四合院,正房是老人,东房住大儿子大儿媳妇,西房住小儿子小儿媳妇,关上门是小家,各自为政,开门就是大家,共享天伦之乐。站在四合院里,谁从哪门出来你都能知道。这种踏实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住在单元楼里,谁还知道对门是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