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变和世纪之争 | |
http://www.CRNTT.com 2009-11-18 08:06:27 |
按理说,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本是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无奈西方的思想界历来就偏爱居高临下对别国的事评头论足,并且好下结论。 发展模式多元 20年前一位著名的美国政治经济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教授在他的“历史的终结”大作中就曾斩钉截铁地断言,柏林墙的倒塌意味着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战胜了最后一个意识形态对手。宣称没有任何一种可行的替代制度比美国和西欧的政治经济民主更长久,其他国家能做的只有按此模式赶上来。意思就是世界上所有国家要想建设现代化的社会,只要跟着美国和西欧的后面走就行了,这是唯一可行的路,别无他路。接着就有人开始预言中国也即将步此后尘。 可是20年过去了,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让人们对福山教授的结论产生了质疑。第一件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第二件事就是由美国引发的影响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这两件反差极大的事重迭出现,产生了意想不到冲击力。它的冲击波已经开始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领域和层面带来巨大影响和变化,这一具有颠覆意义的变化因为它的深远性,可称之为“世纪之变”。最近的相关争论激化就是由此而来。可以预见这场“世纪之变”引起的“世纪之争”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众所周知,中国和平崛起所代表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摸索出来的,而且是在改革开放的心态下,通过不断总结自己、学习他人而创造出来的。 虽然至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们自知事情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前面的路还长,需要我们谨慎而又积极地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改进。我们没有西方自负的包袱,不会去自我标榜“中国模式”是如何正确,如何想方设法向别国输出自己的模式,让别人跟着走,更不会断言这是不可替代的唯一模式,恰恰相反,我们认为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模式,由于常识性的原因,必然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和排他性的。而且各种模式本身也是在动态中发展变化的。 多些促进和谐 记得有一次和一位外国记者谈起两种模式之争的问题,我以吃饭的方式为例,说明多元化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我说西方人吃饭习惯用刀叉和勺,许多东方人只用两根小棍子──一双筷子,而穆斯林更简单,就用手抓饭,结果大家都能吃好饭。 如果有人就此认为西方人的吃饭方式是唯一“不可替代”的方式,其他方式都将被“终结”,大家唯有跟着学他们的样子才能吃好饭,恐怕会被认为不是疯言便是傻语。这位记者认为我举的例子很贴切并表示赞同。 如果再引申一下,用刀叉和勺吃饭的人因为发现用筷子和手抓吃饭的人太多,而且觉得和他们的差异太大,于是就认定这对他们的吃法是一大“威胁”,应当予以“遏制”和“西化”才能使自己感到安全,这显然也是荒谬可笑的。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会议上的一段讲话,既精辟又实在。他说:“应该承认各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的差异,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使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但愿在21世纪里,能够少一些党同伐异的疯言傻语,多一些促进和谐的理性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