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中国成功背后的八个理念 | |
http://www.CRNTT.com 2009-10-10 08:18:39 |
第一、实事求是。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观念,也是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的座右铭。邓小平认为,判断真理的最终标准不应是意识形态的教条(不管是东方的教条还是西方的教条),而应该是事实。通过对事实的检验,中国得出了结论:苏联模式和西方民主模式都不能使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民主化常出现在现代化实现之后,而非之前。中国在1978年决定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采取务实的、不断试错的方式来推动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 第二、民生为大。中国信奉这个古老的治国理念,强调消除贫困是最基本的人权。这使中国在一代人时间内实现了近四亿人的脱贫,是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成就。中国可能纠正了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在人权方面的一个疏忽(尽管这一点会有争议),即西方把人权几乎界定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这个理念对于全世界的穷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整体思想的重要性。受哲学传统影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中国采取了整体战略理念,政府在不同转变阶段确定清晰的重点和优先顺序,简单容易的改革后往往紧随着更具决定性的、更加困难的改革。与之相比,民粹主义、短期政治在当今世界许多地方非常普遍。 第四、政府是必要的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繁荣都离不开开明的强势政府。不同于美国主张的“政府是必要的恶”,中国的变革由一个开明的、致力于发展的政府所领导;不同于戈尔巴乔夫,他放弃了旧体制,结果却发现自己的帝国轰然崩溃,邓小平把中国的旧体制转型,从追求乌托邦转入追求现代化。尽管有缺点,这个体制却有能力凝聚整个国家对于现代化的共识,执行艰巨的战略目标,如强制推动银行系统的改革、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大力刺激中国经济走出全球衰退等。 第五、良政比民主化更重要。中国拒绝“民主与专制对立”这种老生常谈,认为一个政府的性质,包括其合法性,应由其实质内容,即良政来决定;应由政府能向人民提供了什么来检验。尽管中国在透明度、法律制度方面还存在不足,但它还是主导了世界最快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所做的一项调查,76%的中国人对未来感到乐观,位列17个接受调查的主要国家的榜首。 第六、政绩合法性。受儒家择优选拔精英制度的影响,中国在其整个政治体制内广泛地推行择优选拔,尽管这样的努力并不都成功。中国把扶贫、环保等指标列为官员晋升的关键标准,中国领导人能干、老练、久经锻炼。 第七、有选择的学习、适应。在中国世俗文化氛围中,学习别人之长是备受赞誉的。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巨大的选择性学习能力和适应挑战的能力。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迅速地拥抱了信息技术革命,并成为这场革命的佼佼者。 第八、和而不同。中国今天重新推崇这个儒家用来治理庞大而错综复杂社会时所信奉的和谐理想,拒绝西方的对抗性政治,并大力强调不同利益团体的共同之处,极力化解社会变革带来的各种矛盾,并力求尽快建设一个能够覆盖全国所有百姓的社保网。 中国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打击腐败,减小地区差距,但在今后,中国还会继续沿着这些理念演变,而非拥抱西方自由民主,原因是这些理念似乎可行,且大致符合人们的常识判断和中国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 中国会继续向西方学习,因为这对中国有益。不过,西方今天也许应该如邓小平所说“解放思想”,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更多地了解甚至学习一些中国理念,不管这些理念显得多么陌生奇怪。这不仅是为了避免再次对中国这个重要国家(其本身是一个文明)做出意识形态驱动的误判,也是为了丰富整个世界在应对消除贫困、气候变化、文明冲突等挑战方面的集体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