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环境 须高度关注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24 11:07:35 |
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否则,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眼下,还有一种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未成年人的生存环境。 一位做教师的母亲近日在家长会上坦言:打开电视,一些暴力和凶杀场面的影视剧撞击眼帘,令人害怕;翻开报纸,从明星奢侈消费到孩子卖身救父,被大肆渲染,低俗不堪;点击网络,蔓延开来的“恶搞”之风更是甚嚣尘上。是的,这位母亲并没有耸人听闻。如今一些媒体,就像是泥石流,夹裹着媚俗、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的垃圾,摧毁着人们正直和良善的道德观念。 “恶搞创作”让人忧虑 文艺作品中媚俗化、恶搞化、低俗化和血腥化的倾向,同样让人忧虑。眼下一些“写家”起劲地进行“恶搞创作”和“实验写作”,把优美的民间故事“改编”得面目全非、一塌糊涂。比如,“七夕”有了“新版解读”,说牛郎因为没钱买房,王母娘娘不让他和织女结婚。他一气之下就下海经商,赚得百万资产,于是就买了一辆喜鹊牌轿车去接织女。所谓的“新版解读”,不见了苦难的磨练和忠贞的爱情,有的只是肉麻和铜臭。还有的名校老师或是大学教授,也每每恶搞古人,说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说诗仙李白是“大唐第一蛊惑仔”,说一代圣人孔子是“丧家之犬”,说司马相如“包二奶”,说卓文君“失财失身”…… 三亿七千万,这是目前中国未成年人的数量,比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大国全国的人口还要多。作为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如何理应受到关注。如果生活在一个不太友好的“生态环境”里,孩子是很容易被污染的。笔者最近看到一组数据: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犯罪和性犯罪的少年犯中,有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如果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损害的是人的肌体,毁坏的是人类的“生存家园”,那么孩子生存环境的被污染和破坏,危害的则是他们的心灵,破坏的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成人社会”需要检讨 孩子是纯洁无辜的。他们的生存环境是我们成年人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游戏规则来设置的。也许,没有谁会怀疑我们的初衷,但面对未成年人的种种困惑与缺失,成人社会实在太需要检讨:我们究竟为孩子们提供了什么?无数事实证明,爱看美好童话的孩子不容易变坏;无数事实又证明:那些精神苍白、心理扭曲变形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往往沉溺于警匪、枪战、暴力、恐怖、黄色等碟片、网络。今天的传媒文化与文学艺术,实在太需要加强自身的美学责任与道德承诺。 保护孩子是无条件的。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会有更多的人敢于揭露那些不法经营者生产、销售有害孩子健康的文化产品,就会有更多的人对昧着良心赚学生钱的行当提高警惕,也就会有更多的人对那些成天嗜赌好酒的父母提个醒。 让未成年人的“生态环境”清新、整洁、优美,让他们呼吸洁静的空气、啜饮甘洌的清泉,是我们整个社会每个人的责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