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台湾方案中的规制与自治

http://www.CRNTT.com   2023-03-16 00:09:35  


 
  3、台湾经济运行体制机制具有“东亚模式”色彩。经济运行机制是由政府、市场或企业关系界定的,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大市场、小政府”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典写照,但战后的“东亚经济奇迹”衍生的所谓“东亚模式”则与西方经典理论有所差异。相关研究揭示“东亚模式”的关键是,东亚经济体(包括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通过产业规划和有选择管制金融等积极干预,对其经济起飞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台湾经济亦是如此。经历了198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自由化、国际化”演变,台湾经济基本形成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运行模式,当局对经济管理主要限于相关法规制定和市场监管,以及社会公共品的供给保障。但需要指出的是,出于政治考量,台湾当局仍然对企业的对外投资尤其是对大陆投资,通过正向或负向激励政策工具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干预,李登辉时期的“戒急用忍”“南向政策”和民进党当局的“新南向政策”就是充分的例证。台湾当局在推动新型能源产业、农业补贴等方面的政策干预,明显具有昔日“东亚模式”的某些色彩。

  4、台湾企业以外向型为主并具有“链化”生存发展特征。1960年代,台湾开始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台湾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普遍通过拓展外销市场,对海外技术和市场的依赖度都非常大,这是台湾海岛型经济体的特点使然,台湾对外贸易总额占其GDP的106.8%(2021年)就是最好的证明。由于中小企业占比较大,从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看,大多数企业都难以单独胜任一个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因而产业内的企业集群显着,形成了所谓配套“协力厂商”生产体系。自199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以及IT产业的大发展,台湾企业进行了跨地域、跨领域的扩展,“协力厂商”生产体系逐渐演进为现今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供应链”、“产业链”生产体系,这意味着台湾企业不仅在产品市场、原材料、生产技术(设备)依赖外面,且生产过程本身的对外依赖性也很高。因此,台湾企业生产发展的全过程均呈现出“链化”特点,它们的空间群聚性很强。

  放眼世界,整体上台湾在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社会分配与社会福利等方面处于全球中上水平,⑪没有内生性的进行经济制度重构的民意需求。因此,基于台湾经济发展的历史与制度特点,“两制”台湾方案在经济层面应考虑保留台湾经济的基本组织与制度形态,通过市场手段加强两岸经济融合,确保台湾经济安全,具体展开如下:

  第一,继续维系台湾“单独关税区”的经济实体地位。“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表明,回归后的港澳继续保有“单独关税区”经济实体地位有助于港澳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整体的对外开放及经济发展。同理,两岸在统一后,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否认台湾继续作为一个“单独关税区”的存在,尤其是“台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特色明显,对外贸易发达”,⑫“单独关税区”经济实体地位对其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从中国整体而言,在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之后,台港澳的“单独关税区”地位将使中国在全球经济、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竞争中具有较大的战略回旋空间,因而这也是中国发展的一种战略资产。⑬不仅不能忽略台湾的战略资产价值,还要尽全力长期维护台湾在全球中的独特地位与产业竞争优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