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香港深层次结构矛盾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22-12-12 00:03:17  


 
  积极不干预政策是香港前财政司司长夏鼎基在1980年提出的。当时主要是用来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总的原则就是奉行“小政府、大市场”的概念。积极不干预政策被认为是香港取得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原因。香港从一个小渔港发展成国际自由贸易和金融中心,一般认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香港采取的积极不干预主义以及一套完备的不干预政策。回归以来,面对香港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积极不干预”思维和政策下,经济民生问题不断恶化,香港特区政府是否应继续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在香港日益产生争议。

  香港回归以来,面临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虽然对“积极不干预”政策有反思,但这种思维仍根深蒂固,对于是否改变“积极不干预”政策仍存在很多分歧和争论。2006年围绕积极不干预的争论正是香港社会对这一思维的分歧,但最终却难以撬动这一政策取向。2006年9月11日,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曾荫权明确表示,特区政府并不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并指这是“很久以前”的事。9月18日,曾荫权在香港多份中英文报刊上发表题为《大市场小政府——我们恪守的经济原则》的文章,对香港社会有关“积极不干预”和“大市场、小政府”经济政策的议论作出回应。他表明,“积极不干预”并非一项非黑即白的政策。香港在经济转型中,政府的政策不能一成不变,要采取主动,结合政府与市场力量,缔造最能支持经济发展的环境。⑤10月6日,一直视香港为“自由经济的最后堡垒”的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华尔街日报》发表名为“香港错了”(Hong Kong Wrong)的文章。文章认为香港特区正在放弃积极不干预政策,令“积极不干预”制度夭折,令香港“不再是自由经济的闪亮象征”,这是香港的“悲哀”。为回应舆论关于香港特区政府是否已经放弃了长期坚持的积极不干预经济哲学的质疑,之后,香港特区还专门发表声明表明他们没有放弃积极不干预政策。2015年,时任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积极不干预”的政策在当前全球和地区的竞争环境下已经过时,特区政府要引导和配合企业,不能将所有的民生事务交给市场力量,因此要适度有为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梁振英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在市场可以发挥优势的时候,政府不应干预,只要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但当市场失效、未能发挥功能,政府一定要有所作为。他也多次强调,如市场运行有违港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时,政府必须有为。

  虽然特区政府有反思甚至有意图调整“积极不干预”政策,但实际上经济政策和思维理念并没有根本上的变化,政府依然选择“小”,寄望于市场的“大”来解决问题。但结果是“小”政府无为或为的力度不够,“大”市场导致资本更加无序扩张,各种问题愈加严重,经济结构日益两极化,社会民生问题更加难解。调整积极不干预政策当然不是矫枉过正,市场仍然要发挥在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政府的角色不应再仅仅是配合,还应有必要的政策引导和投入,特别是那些市场不愿投入、单靠市场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更需要政府的“介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