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智库:一国两制台湾方案需阐释

http://www.CRNTT.com   2022-06-25 00:04:40  


 
  当然,“一国两制”在台湾被曲解和污名,主要原因在于台湾当局敌视大陆,对大陆提出的任何关于两岸统一的方案,都会有意加以曲解和污名。而污名和曲解的人,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无知者,一类是有政治目的的政客。〔7〕尽管如此,其被曲解,也与我们对“一国两制”的宣传和研究有一定的关系。〔8〕例如,适用于台湾问题的“一国两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于适用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的。对于二者的此种区别,就需要在对台工作中加以精准阐释,消除误会,从而有利于提高对台宣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所以,对台方略要有效,要发挥作用,除了要有针对性,能高度适合台湾问题的特殊性,精准有效的宣传同样重要,甚至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由于“一国两制”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而设计的最重要方案,对其的精准阐释无疑就特别重要。而要做到阐释“精准”,可能就需要注意如下两点:(1)阐释既需要注意一致性和连贯性,又要注意其相应发展,既要将有关“一国两制”规定的不同文件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解读,通过解读,确保不同文件最基本含义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又要注意不同阶段的细微变化,以及此种变化所体现的内涵,同时,还要确保相应变化不能偏离其最基本的含义;(2)阐释不仅需要重视国内文件的统一性,同时还需要适度考虑国际立场,尤其是相关国际组织的立场与实践,唯有如此,相关阐释才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基于此,本文聚焦于“一国两制”精准阐释问题,从两个角度展开讨论:第一个角度是“一国两制”的历史演进角度,第二个角度是国际法院的角度。

  一、“一国两制”的演变及其含义的阐释与发展

  “一国两制”从酝酿提出到成形,再到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其中,毛泽东时期是初步酝酿时期,邓小平时期则是正式提出时期;江泽民、胡锦涛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习近平总书记则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一国两制”理论,丰富和扩展了其内涵。在这个过程中,“一国两制”既维持着核心内容不变,同时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毛泽东:初步酝酿时期

  台湾问题最初是准备通过使用武力的方式加以解决的。但朝鲜战争使得使用此方式面临重大困难。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形成了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9〕“一纲”即指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则指:⑴台湾统一于中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委于蒋介石;⑵台湾所有的军队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⑶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⑷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