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中华文化与两岸认同

http://www.CRNTT.com   2020-01-27 00:05:59  


 
  文以化之 扩大两岸青年交流增进文化认同

  高朗认为,谈两岸青年交流,必须厘清文化交流内涵,台湾青年来大陆应多瞭解什么。我们常见的两岸影视与流行音乐的交流,提供我们一条思路,青年文化交流的面向,越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趋势,有前瞻性,效果就越大。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台湾青年理解大陆发展趋势及背后代表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要找准切入点。一是应让台湾青年瞭解大陆崛起的精神风貌。希望台湾青年多瞭解大陆,固然应看历史景点、壮丽山川、精美文物,但更重要是拉回现实,让他们多瞭解大陆现在与未来的精神面貌与发展前景,这才真正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看得越多,越容易发现两岸民众的相似性,也会惊讶大陆新一代的冲劲,以往对大陆的刻板印象容易消除。二是重视政策理想与愿景对青年的吸引力。青年人的另一特质是有理想。近几年大陆推动的脱贫政策、环保和“一带一路”等,深具永续发展理念,具有进步性,不仅与国际接轨,且解决重大民生问题,这对台湾青年人会产生吸引力,可作为两岸青年交流的主题。三是深度交流增进理解认同。参访过程应该重视对话,使参访者有机会深入瞭解大陆宏观至微观的变化,有助增进瞭解,激发认同,甚而愿意前来大陆发展,参加各项建设。文化交流也可考虑以特定主题为轴线,安排台湾青年选择几座城市针对特定议题,让他们感受到大陆发展的动能,体验大陆构建现代社会的思路与永续发展的世界观。

  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徐泓指出,2019年9月民进党蔡英文当局主导的中学历史“新课纲”强行上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李登辉、杜正胜、陈水扁、蔡英文等“台独”分子洗脑青年学子、培养“天然独”、处心积虑地强推“去中国化”和走向“台独”的历史课纲大业完全成功。他认为,当前要拨乱反正可以从两方面努力:一为充实论述力量;一为广召同志,不是敌人。台湾史切近学生,当然要注重台湾史。独立成册,又何妨?只是我们以台湾史为乡土史,绿营以台湾史为“台湾民族国家史”。能有此觉悟者可为同志;无此觉悟者,可争取为同志。“106课纲”把中国史纳入东亚史和世界史脉络中讲,虽然有把中国史消失在东亚史的危险,但以“东亚史”取代“中国史”,把“中国史”变成“外国史”,非但无法否定中国在东亚历史上的主导地位,而且更无法否定台湾人与文化的中国性与中国成分。推动“文化台独”的历史课纲,虽对历史教学的发展设下局限,但徒法不足以自行;课纲的实践,编写课本与教材,课堂讲授,还得靠人。只要我们不放弃,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一样可在“反中台独”气氛弥漫的环境中,传播中华历史优良传统。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系教师、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监事刘奕伶认为,两岸青年交流在1990年代开端后,历经近20多年的经验积累,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均不可同日而语。但若从建构认同的角度,两岸青年交流仍存在交流模式流于形式主义,交流内容重软性文化认同、忽视政治认同等问题。改变这种状况,就应立足于建构认同,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推动与优化体验式交流。二是重视新媒体功能,大陆应秉持“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精神,逐步开放大陆青年使用台湾年轻世代热衷的社交媒体。三是重塑台湾青年正确的国族观念。教育方面首要的是要解决台湾的历史课纲问题;文化方面需强调与凸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并以此吸引年轻族群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高级研究员罗祥喜表示,在目前两岸关系愈趋复杂严峻的情势下,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别具意义。明年台湾“大选”不同的结果对未来两岸关系有不同的影响,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与方向也会有很大的不同。现在两岸之间很多问题,包括香港问题,都是源自青年人对很多问题认知的偏差,源自港台教育的缺位与偏差。因此加深两岸的文化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非常重要。两岸的青少年交流,不必特别向青少年灌输大陆的意识形态,客观、自然的交流交往就好,真实最重要。

  全国台联两岸关系及社情民意研究委员会副主任陈立谦认为,以中华先进文化影响和引导两岸青年,是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的正确选择。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引领,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岸青年交流,要把握好六个重点:一是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中增进文化认同。要以落实“31条措施”、“26条措施”为抓手,让更多的台湾青年融入大陆社会,培养中华意识,深入心灵沟通,形成示范效应。二是在扩大和深化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中增进文化认同。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做好设计安排,打造品牌;应处理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宣传当代中华文化的关系,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组织好公祭中华先贤和重大历史节庆等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三是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岸文化差异性中增进文化认同。正视文化差异性存在,本着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积极态度,久久为功,就“没有解不开的心结。”四是在中华文化的全方位宣传中增进文化认同。应从当前岛内实际出发,充分用好互联网社交平台,加大中华文化传播力;应以史观教育为重点,着力搞好优秀影视作品生产和书刊出版;发挥好主流媒介的传播作用,找回共同历史记忆。五是在中华文化市场的共同打造中增进文化认同。两岸青年应站在时代新起点,以全球化视野,加速推进中华文化市场的开发,为更多的中华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贡献才智。六是在共同反对“文化台独”斗争中增进文化认同。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台独”是两岸青年走向“心灵契合”的首要任务。“台独”势力利用修改“课纲”,在台湾青少年学生的基础教育中,大肆兜售台独邪说,是直接造成台湾青年认同混乱的罪魁祸首,必须正本清源,斗争到底。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键认为,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历史记忆作为一种“凝聚性结构”,对于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归属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未来强化两岸青年交流,培养中华文化记忆,首先要大力推进两岸青年交流与对话,提升祖国意识。其二,积极推动两岸青年交流,极大地激发两岸青年共同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也坚定两岸青年复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其三,建立两岸青年交流机制,不仅要与时俱进,更要未雨绸缪。两岸青年可以两岸博物馆的文化底蕴为依托,用文物衔接历史与当下,采用舞台剧与小话剧的展演形式,用记述的讲述方式,打开一个通往中华文化记忆的特有通道,唤起台湾青年对国家的归属感、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