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社评:美国不容他人染指后院的例外主义

http://www.CRNTT.com   2018-09-28 00:26:40  


在美国例外主义者看来,美国即如山顶上闪闪发光的城市,无与伦比
  中评社华盛顿9月27日电(记者 余东晖)美国最近对萨尔瓦多与台湾断交的反应之强烈,颇有些出人意料。最被人诟病之处是,华府早在1979年对中国的外交承认就从台北转向北京,为何拉美国家就不可以做同样的事情呢?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的回应倒也直白:与台北保持密切非官方关系并与北京发展关系,这对美国适用,对其它国家未必适用。这被外界批评为“双重标准”。

  亲身参与了美中建交谈判过程的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同样毫不讳言:“作为美国人,我相信‘美国例外主义’(American exceptionalism)。‘美国例外主义’意味着,美国可以从事某些行为方式,未必意味着别的国家可以有样学样(follow the sample)。”芮效俭在外交学界以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来观察美中关系而着称,被认为是温和理性派的代表。在外交学界资深如芮效俭,同样相信美国能做的别国未必也能做,说明“美国例外主义”确实是美国外交界的普遍思维。

  “美国例外主义”又称为“美国卓异主义”、“美国优越主义”,是法国思想家亚历西斯·托克维里于1831年创造的词汇。在历史上,此辞意指美国因具有独一无二之国家起源、文化背景、历史进展、以及突出的政策与宗教体制,故世上其他国家皆无可比拟。这个词汇的意涵在学界一直有辩论,有人认为,这不过是美国人的民族优越感、道德优越感、体制优越感的体现;也有人认为,在外交上,“美国例外主义”实质上已经成为美国凌驾于国际法之上,推行全球霸权主义和利己主义,向别国输出美式民主自由制度,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借口和思想根源。

  “美国例外主义”确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理想主义可能为输出意识形态兴风作浪,现实主义则为美国全球追求战略利益推波助澜。以“美国例外主义”来解释美国此番因萨尔瓦多等拉美国家外交承认从台北转向北京而动怒,不难看出这是在美中大国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美国在意识形态上不容中国影响力扩大到美国后院,在西半球战略利益的角逐中害怕被中国占得上风的反应。两者结合,美国担心西半球的地缘战略优势和力量平衡有朝一日会不会向西太平洋地区那样,开始向中国倾斜。

  拉丁美洲一直被美国视为后院,“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早在1823年,美国时任总统詹姆斯·门罗就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这项门罗宣言后来被演绎为“门罗主义”,包含三个要点:首先,欧洲各国不能再以任何美洲国家为殖民地;其次,在外交政策上行使华盛顿方面的原则,即美国仅在本身利益受损的前提下介入欧洲事务;第三,美国视任何殖民美洲的企图为对国家安全之威胁。后来罗斯福总统又加入一项陈述:“温言在口,大棒在手。”

  “门罗主义”后来成为美国以“胡萝卜加大棒”单方面干预拉丁美洲事务的代名词,自1846年起,美国已有30次军事介入拉美。“门罗主义”被视为美国对拉美外交政策之框架,对外来大国染指美国后院尤其关切。冷战时期,美国担心苏联介入拉丁美洲事务,特别是在古巴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因为苏联要在古巴部署导弹,1962年美苏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军事对峙危机,濒临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争边缘,史称“古巴导弹危机”。

  同样是面对大国竞争,美国应当明白,中国不是苏联。不管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战略利益方面,中国迄今并没有显示苏联那般的企图心,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