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台湾人”概念之演变

http://www.CRNTT.com   2017-07-30 00:10:40  


 
  岛内政治斗争与“台湾人”内涵的政治化

  虽然自1950年代始,海外主张“台独”人士已经大肆宣传“台湾民族”、“台湾人”、“台湾话”等概念,但在台湾岛内将“台湾人”赋予政治内涵则是始于1980年代之后。

  威权统治时期的国民党宣扬建立在“反共复国”基础上的“中国民族主义”,“台独”思想在岛内受到严格控制,在公共领域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所以在1970年代以前岛内的人群主要是以本省人、外省人来做区分。“台湾人”之提法虽然也有,但大多只是表明地域上的概念,没有特别的政治上的意义,而且以口语中的使用居多。

  台湾光复初期的本省人,是指1945年台湾光复以前即居住在台湾的居民,包括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等。外省人,即1945年台湾光复期间及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前后移居台湾的居民,其来源包括了大陆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本来本省人、外省人是中国大陆也存在的地理上的区分概念,但在台湾由于1947年的“2·28”事件和曾经历过抗日战争的来自大陆的外省人与经历过殖民地统治的本省人之间在历史经验上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国民党为了维持其统治一个省而代表全中国的“法统”地位而强调省籍的概念,外省人的孩子即使是在台湾出生,籍贯也要填写大陆的原籍;此外,由于台湾存在中央和地方两套政府,在权力统治结构上也形成了外省人统治中央,本省人统治地方的二元权力结构。其结果使原来居住台湾的居民政治上的参与受到阻碍,产生被歧视与受到差别待遇的被剥夺感,导致了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隔阂。但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本外省人之间的平等教育,及战后共同接受国民党教育的年轻一代的共同成长,省籍矛盾曾有淡化的趋势。

  1970年代台湾当局的“外交”大崩溃及钓鱼岛事件的爆发,使国民党政权在台湾遭遇了严重合法性危机。在保钓运动影响下,一批不分省籍的战后出生年轻世代开始对国民党体制发起挑战,并提出了要求开放言论自由、正视台湾当前的困境,改革“中央民意代表选举方式”等政治改革要求,但遭到国民党当局的严酷镇压。在台大哲学系事件中,即使是如王小波、陈鼓应等人提出“将来的中国统一胜利”的言论也被认为“有为匪统战之嫌”,遭受国民党迫害。在革新言论受到国民党的压制后,许多从保钓运动以来觉醒的战后世代成员,逐渐寻求实际直接地参与社会政治改革的方式,投入党外反对运动成为其主要途径之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