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评智库:南海仲裁案及裁决后两岸关系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16-09-05 00:14:24  


两岸应强力回应并以实际行动否定所谓南海仲裁案
  中评社香港9月5日电/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复国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8月号发表专文《南海仲裁案及裁决后的两岸关系展望》,作者认为:“由于仲裁裁决在法理上确实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南海的主张有重大的冲击,北京和台北均不应该轻忽长久的负面效应。因此,主张运用强力方式来回应仲裁裁决所可能形成的新情势,应该是两岸当前紧迫的重要工作,向国际社会持续稳定地展现对于南海主张权益的坚定作为。”文章内容如下:

  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之仲裁庭在2016年7月12日正式公布最后裁决,结果菲律宾所提诉15项均获得“胜诉”。仲裁庭在裁决书中分成五大类说明其裁决的结果与依据,这五大类包括:历史性权利和九段线、岛礁的地位、中国行为合法性、对海洋环境的损害、和争端的加剧。与事前预料极大不同的是,仲裁庭五位仲裁员一致决定,完全接受菲律宾以及美国所提供的观点,裁定中国长久以来主张南海九段线内海洋区域的资源主张历史性权利没有法律依据、以及依据是否一个岛能够维持稳定的人类社群或不依赖于外来资源,抑或属于纯粹的采掘式经济活动,而裁定太平岛属于“岩礁”。

  由于裁决结果出人意料,直接冲击到中国大陆和台湾所主张权益的基础,北京立即以不接受、不承认、不执行强烈回应裁决结果;台北由“总统”府发表声明强烈表态绝不接受,也认为仲裁裁决对台湾不具有法律拘束力。虽然周边相关国家对于仲裁裁决多数仅表达“欢迎”,并未直接论述仲裁内容。

  仲裁庭裁决的论点引发各界质疑与批判,由于出人意表的竟然全数依据菲律宾的观点判定,导致中国大陆在仲裁案中“全输”。这个仲裁案进行过程中有几项特征,导致这样一面倒的结果似乎有其必然性:一、完全由政治力牵动而产生的仲裁案,目标在于从法理上挫折北京的扩张企图;二、北京拒绝参与仲裁,形成片面仲裁,仲裁过程中,缺席的一方大量的重要资讯未被考量与征询,也未参与辩论庭,北京在不参与的情形下,完全处于被动;三、由于中国大陆不参与仲裁过程,整个仲裁庭的组成以及仲裁员的荐选都由日籍国际海洋法庭庭长挑选;四、五位仲裁员主要仅系依据菲律宾提供资讯进行审理,欠缺对南海复杂纷争的全面性理解;六、仲裁庭完全依据现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范基础进行审理,完全无视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以及区域既有的海洋秩序现状。

  在国际政治上,仲裁案本身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中菲南海争端的直接碰撞,更是中美战略竞争的摩擦焦点。所以,仲裁案本身已经超乎其单纯的法理斗争性质,更是大国权力斗争的缩影。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