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 |
中评智库:两岸携手复兴文化中国 良机出现 | |
http://www.CRNTT.com 2016-02-08 00:08:13 |
“形塑文化中国” 对于台湾的历史发展而言,民国三十八年(1949)是十分重要的一年。那一年,跟随国民政府撤守到台湾的两百万人中,不仅包括六十万大军,而且还有一群当时全中国的文化菁英,这些人在各种因素的因缘际会之下,“十方风雨会瀛洲”,被历史洪流陆陆续续送到了台湾。台湾原本是以汉人为主组成的移民社会。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台湾各级学校任教的日籍教师都被遣返回国。1949年,追随国民政府撤守台湾的外省籍菁英,迅速填补了日籍教师所留下的真空。他们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把台湾社会逐步形塑成“文化中国”。 “文化中国”(cultural China)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198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原本是指离散于大陆之外的华人文化区。最近我有一位来自广州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写了一篇硕士论文,讨论〈海峡两岸的“三国演义”〉。他认为:现在海峡两岸其实存有三个“中国”,“政治中国”的控制中心在北京。在东亚四条小龙腾飞的时代,台湾商人发挥了坚毅不拔的“台湾精神”,将台湾打造成“东亚经济奇迹”的模范地区,当时“经济中国”的中心在台湾,现在已经转到大陆沿海各地。但“文化中国”的中枢,仍然是在台湾。 《一九四九礼赞》 清华大学教授杨儒宾最近出版了一本《一九四九礼赞》。他认为,一九四九年所带来的二二八与白色恐怖固然血迹斑斑,但从大历史角度看,台湾因缘际会,却成为华族文化最近一次“南渡”的终点。永嘉、靖康、南明,无不是分崩离析的时代,但北方氏族庶民大举南迁,带来族群交汇,文化重整,终使得南方文明精彩纷呈,以致凌驾北方。 台湾在非常时期,承担了不可能的任务:不但接纳了北方的军民,也吸收了各种知识、文化资源。自由主义的民主思考,儒家的礼乐憧憬,还有殖民地时期的摩登文化在此相互激荡。即使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有识之士不分本土外来,持续他们的理念与坚持,多少年后,才有了今天众声喧哗的局面。杨儒宾因此反问,如果没有了一九四九,没有了台湾,今天以共产党统领的“中国”文化,还剩下了什么? 杨儒宾的一九四九论述提醒我们:当年跨海而来的不只有冷冰冰的政权,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彼时大陆马列主义当道,胡适、殷海光等自由派学者,徐复观、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家学者,如果没有在台湾坚持他们的理想,不能发展出日后的民主花果。其他文人学者从张大千、林语堂、溥心畬、台静农以降,莫不携来中西资源,结合在地民情风土,才能有了兼容并蓄的台湾文化。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