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供给侧改革的六大着力点

http://www.CRNTT.com   2015-12-21 07:52:17  


 
  第二,给企业更大力度的减税减负让利,发挥税收政策作为需求侧政策和供给侧改革连接点的作用。从经济转型需要和居民诉求来看,中国的宏观税负显然偏高,仍有下调空间。在这一点上,企业和居民减税呼声高涨,但政府部门则强调困难压力多。从理论上讲,在经济下行期,减税是重要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对企业,减税能直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和资本的税后报酬,刺激劳动和资本供给的增加,进而推动潜在的产出增长;对居民,减税则有利于刺激消费,增加经济活力;对政府,虽然短期内税收有所减少,但根据“拉弗曲线”,减税产生的供给效应将开辟新税源、拓宽税基,从长期看仍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

  因此,尽管目前实行全面减税似乎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但针对居民个人、小微企业、成长性企业和新兴企业的更大力度的减免税,则是切实可行、迫在眉睫的。此外,还需进一步合并相关税种,减少消费环节税负,清理不合理收费,适度降低社保缴费率,真正为居民创业、为企业创新减税、让利、松绑、减负,以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第三,更多运用市场化机制,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改善国内竞争环境。 淘汰清理过剩特别是落后的产能,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将有助于降低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改善企业盈利;有助于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和转型升级。为此,应将去产能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加强产业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从源头上堵住落后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还离不开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产业,应积极引导资源投向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推动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型。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可以借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对外投资,拓展相关国际需求,深化国际产能合作,输出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对于政府而言,转变政府职能和政绩考核导向,也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不当干预市场。

  第四,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做好鼓励产业升级的加法,实现由特定激励性产业政策向普惠性产业政策转变。改进产业政策设计,有必要将目前倾斜发展特定部门的产业政策,如对新兴产业实施的创新研究、环保节能的奖励措施,逐步完善成为长期的、综合性和普适性的创新与竞争激励机制。

  未来应注重强化市场环境建设,弱化具体产业发展的内容,避免引起未来一窝蜂投资而出现产能过剩。一方面,应着力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投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使更多中低端产业升级为中高端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分享经济,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努力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助推实体经济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五,加快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促进技术进步,真正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廉价土地、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来支撑。如今,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强化,“人口红利”逐渐衰退,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储蓄率逐渐下降,原有的比较优势已明显削弱,原有的发展动力已明显退化,再依靠简单扩大劳动力和其他要素投入来驱动发展的路子已经行不通,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加强创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综合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因此,未来应紧紧围绕营造公平宽松的竞争环境、强化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支持、建立市场利益导向机制、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激励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科研教育体系、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人才培养和流动、推动开放创新、加强统筹协调等多方面来转变发展思路,将改革重点放在着力创造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的体制环境上,营造创新的土壤,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第六,继续释放和创造人口新红利,着重培育人力资本红利。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经济发展的源泉,人力资源现在是、未来也仍将是中国发展的最大优势,人力资本更是决定中国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没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持续供应,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在长期来看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既要注重提高劳动力参与率,改善劳动力结构;又要强调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人力资本。通过优化劳动力配置,弥补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产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的趋势。一是继续调整生育政策,增加年轻人口的生育率、扭转持续低生育率局面,这是着眼长远又利在当下的刻不容缓的战略性举措。二是加快城镇化步伐,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对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束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三是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特别是要更加重视对活劳动的投入,激励其开展创新。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