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一带一路机遇大还是风险大?

http://www.CRNTT.com   2015-11-29 00:04:25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陈广汉。(中评社 张爽摄)
 
  陈广汉认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模式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中国治理的模式是基础设施投资现行,是以产业合作为重点,可以让不同文明和平共处。”

  陈广汉表示,中国有几条发展经验可供其他国家借鉴,分别是对外开放、市场化改革、引进外资、建立基础设施现行、发挥比较优势以及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陈广汉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比如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带动国内经济发展;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应当如何配合;经济风险与政治风险应如何防范;经贸和人文交流应如何平衡以及中国治理模式与现行治理体系应如何改进。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的王志民教授认为,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大国,但中国经济大而不强,此时中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中国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引进外资及充分挖掘内生动力来实现,同时也要靠对外投资的外生动力即投资对象国的互利共赢来推动。正确选择投资地,确保投资收益,防范投资风险,这的确由市场导向来决定,但也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相应的经济贸易机制来规范和保障,‘一带一路’构想无疑是最佳选择。”王志民说。

  王志民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发展中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制造业。中国同时面临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制造业分流的双重挑战,必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应对。然而,中国经济出现新常态,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就必须实现由主要出口一般工业品向主要出口高技术产品、现代信息技术和服务转变,产能转移便迫在眉睫。 

  王志民表示,产能过剩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包袱,但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制造业相对于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垂直分工,经济互补性很强。如果中国的产能转移到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将极大弥补这些国家的技术不足,很快就能转变为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如今,石油、钢铁、水泥等大宗商品价格下降,那些主要靠能源出口的发展中国家同样遇到极大的经济困难。对于这些国家而言,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制造业,是最佳选择,也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王志民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