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借“十三五”规划与新常态全面磨合

http://www.CRNTT.com   2015-10-17 07:18:43  


面对新常态、树立新理念是“十三五”规划时要坚持的出发点和大原则。
  中评社北京10月17日电/ “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表面上看,“十三五”规划是在制订五年规划,深层次看,这其实是对中国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和发展能力的判断。对于决策部门来说,对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难度,都需要有足够的估计。

  每日经济新闻发表财经评论人周子勋文章表示,综合起来, “十三五”规划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厘清:

  第一,宏观经济增长目标如何调整。

  从目前形势来看,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应该不低于6.6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速应该不低于5.24%,全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速应该不低于5.81%,而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应该不低于6.63%。因此,在“十三五”期间,需要全国都保持住7%左右的经济增速为宜。

  第二,区域发展将发生哪些结构性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形成了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梯度格局。未来中国的发展,需要在战略格局上平衡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这种调整不止于过去扶贫式的西部大开发,而是通过西部地区的系统发展与开放,构建起中国新的增长基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多种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都会在区域发展的结构性调整中找到着力点。

  第三,“协调发展”将成为“十三五”的新要求。

  宏观调控更加“立体”:将“同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作为主线;更加辩证地看待宏观调控,强调“变中求进”;短期政策更加务实,强调把握好分寸。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四,“十三五”的深化改革需要突破哪些关键点。

  深化改革是检验政府施政成效的重要领域,也是中国未来发展能否过大坎、上台阶的重要标志。深化改革将遭遇强有力的利益碰撞、观念碰撞以及组织碰撞,能否突破这些关键节点,将决定深化改革的成败。很多人相信并不断强化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而忽略了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一旦外部经济环境转冷,我们才发现,中国经济缺少足够多的市场化企业的支撑。市场化改革不一定短期见效,但忽视市场化改革一定走不出困境。

  第五,“十三五”的经济政策如何把握。

  中国当前外部社会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增大,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五年规划中必须考虑更多的因素和更大的范围,财政的宏观控制能力就是五年规划应该大力加强的内容之一。在未来,财政问题涉及财政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涉及中国的外债扩张问题、涉及到地方债发行与地方债务管理、涉及到税收政策调整与税制改革、涉及到产业投资方向、涉及到政府和部门收费制度的改革,甚至还涉及到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等等。由此可见,增加财政的宏观控制力,对中国未来的国家治理有重要作用。

  第六,“十三五”规划将高度重视人口增长。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不是潜在威胁,而是现实问题。未来老龄人口问题以及劳动力问题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政府的经济规划制定者可能首次强调“人口政策”重于国内生产总值,新的重点将为一系列政策改革创造条件,包括医疗、养老、社会福利等。

  第七,如何引导地方“十三五”规划体现新常态。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对众多的不确定性,各级地方政府在制订“十三五”规划时要上下兼顾。对上,就是要理解新常态的内涵,把握发展与转型的原则,看对方向;对下,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一要突出发展,二要体现创新。如何注入“新常态”思维,需要在速度与结构、中央与地方、存量与增量、国有与非国有、投资与效率找到突破口。

  文章指出,面对新常态、树立新理念是“十三五”规划时要坚持的出发点和大原则。新常态不是一个被动等待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不仅要去适应它,调整发展目标,还要转变发展观念,主动引领新常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寻求体制和机制、技术、模式、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