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中国必须加快向“创新驱动”战略转型 | |
http://www.CRNTT.com 2015-02-18 08:51:33 |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调整创新战略方向 文章分析,从全球发展大趋势看,国际经济秩序正处于新的转型期,各国战略力量的争夺焦点更在于主导权之争,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核心战略,近年来主要国家提出科技战略的频率之快、层次之高前所未有。主要发达国家创新战略出现重大调整。新兴经济体国家,如韩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都纷纷提出了本国的创新发展战略。 美国2008年出台《美国竞争法案》,2009年实施《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将创新作为巩固国家战略优势的关键。2011年推出新版《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将科技创新确立为制胜未来的关键。 欧盟2006年推出了《创建创新型欧洲》和《欧洲研究基础设施路线图规划》,2010年提出《欧洲2020战略》,提出未来十年发展蓝图。2010年《德国2020 高科技战略》、2011年《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ZIM)》、《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德国政府正积极推进以“智能工厂”为核心的工业4.0战略,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日本于2009年4月推出新增长战略,提出要重点发展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和太阳能发电等产业。韩国则在《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中提出:重点发展能源与环境、新兴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等六大产业,以及太阳能电池、海洋生物燃料、绿色汽车等22个重点方向。 为了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把握主导权和主动权,各国均加大力度,全球创新竞争手段更趋多样,且日趋激烈,包括人才争夺、高技术控制、隐性贸易壁垒等。 首先,世界各国几乎都制定有面向未来的创新性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争夺十分激烈。美国先后数次修改移民法,吸引全世界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到美国,四分之一的留学生到美国深造,大约一半的留学博士最终留在美国工作;欧盟2011年5月开始实施吸引杰出人才移民的“蓝卡工程”,吸引非欧盟国家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科技全球化形成全球创新网络。国际科技合作呈现新的方式和特点,共建大科学工程、开展全球性重大问题合作研发、基于互联网虚拟平台协作研究、从科学问题延伸至产业合作等成为新方向。跨国公司主导的研发全球化进一步深入,美国和欧洲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入比重已占其研发总投入70%以上,跨国技术联盟数量在近十年间几乎翻了一番。跨国合作产生的PCT专利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5.8%提高到本世纪初的7.2%。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高技术管制不断加强,美国、欧盟等已制定出一整套严密的技术监管体系,形成“创新挤出”和“创新控制”。 最后,全球贸易保护更趋隐蔽。在《美国创新战略》中,美国发起的清洁能源革命将进一步强化美国的技术领先优势,加剧已非常激烈的新能源竞争;知识产权政策将使中美知识产权纠纷进一步升级,并逐步成为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的“新借口”和“新手段”。 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中中国面临多重风险与挑战 文章指出,在全球愈演愈烈的创新竞争中,中国面临着创新强度普遍偏低,“追赶窗口”正在收敛,创新“后发优势”不突出,以及创新人才严重流失等多重风险与挑战。 第一,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与经济实力严重不匹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评价结果显示,美国凭借雄厚的创新资源和优异的创新绩效,成为最具创新能力的国家。日本和韩国依靠突出的企业创新表现和知识创造能力,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4位,继续领跑其他亚洲国家,中国国家创新指数虽然比上年提高1位,但排名仍居全球第19位。 此外,根据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的《201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高收入经济体占据了今年排行榜的前25位,其中瑞士、英国、瑞典、芬兰、荷兰等欧洲经济体依次位居“最具创新力经济体”的前5位,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尽管中国、巴西是创新领域的领头羊,但中国仍居第29位,与中国经济实力排名严重不匹配。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